《十七年》之一
前 言
《十七年》(1959–1976),自今日始,和之前一樣,修改發佈,每週一篇。
《十七年》(1959–1976),以1959年廬山會議為發端,直至1976年十月“四人幫”被捕。將力求全面客觀揭示中國有史以來乃至世界有史以來,最殘酷、最詭譎、最神秘的一段歷史。關於這段歷史,迄今還沒有一本完整的記述,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:一,史料的匱乏,很多黨史資料還在絶密、保密中甚至有些已經被銷毀。包括有些當事人儘管還健在,但因為一些顧忌不願把真實情況說出來或者有所遮掩乃至曲言造假;二,大的方面還不具備可以秉筆真言的環境。那麼是不是因為這兩點,那一段真實的歷史就永遠沉寂乃至消逝了呢?答案顯然是否定的。但儘管否定,也確是需要人們艱辛不懈地努力去挖掘真相。比如:1959年的廬山會議:彭德懷的長信是一時興起還是有一段時期的醞釀?毛澤東公佈彭長信最初的真實想法及其演變發展?毛澤東什麼時候確定“彭(德懷)黃(克誠)張(聞天)周(小舟)反黨集團”並決定召開八屆八中全會?這期間劉少奇、周恩來、賀龍、彭真(後參加)、林彪(後參加)、陶鑄、柯慶施、李井泉、彭黃張周本人以及陳伯達、胡喬木、吳冷西、田家英、李鋭等領導人和中央要員們是如何表現的?他們的表現對毛澤東想法的演變和判斷起了什麼樣的作用?等等。
再比如1970年的廬山會議,林彪的講話現在基本可以認定是經過毛澤東允許的。但林彪的發言是一時動議還是有備而來?黃(永勝)吳(法憲)葉(群)李(作鵬)邱(會作)以及陳伯達、汪東興等人,有沒有私下串聯活動?一向講究“善用兵者隱其形”的戰神林彪,明明知道張春橋背後站著的是毛澤東,為什麼竟然還直接披掛上陣?為什麼調門甚至比陳伯達還高的汪東興能全身而退?等等。
如果再說“七千人大會”、“四清”、“文革”、“批林批孔”、“反擊右傾翻案風”等,那其中的謎團就更多了。比如:為什麼“文化大革命”發動後,江青曾說毛澤東對“七千人大會”“心裡憋著一肚子氣哩”?“四清”與“文革”的關係?
毛澤東在“文革”中有哪些失控?林彪是否主導了“羅瑞卿”、“楊成武”、“賀龍”等軍隊領導人的倒台和身亡?“文革”應該算什麼時候結束?為什麼鄧小平後來談到周恩來在“文革”中的作用時說了兩句話,一句是:如果沒有總理,“文革”帶來的破壞會更糟。另一句是:沒有總理,“文革”也不會拖那麼久。為什麼毛澤東臨終前,對“文革”的前景不樂觀?等等。
即便有一天我們有幸看到那些解密的檔案資料,那些白紙黑字就代表著真實嗎?1959年到1976年這十七年中被打倒又被平反的大大小小各級領導人,哪個沒有一摞摞的白紙黑字、人證物證?哪個不是一致通過?事實已經證明且還在證明著——眼見也未必為實!就是我們自己,有時也難免說違心話、做違心事。所以嚴格地說,真實必須是內在的思想情感與其表現出來的言行相吻合相一致。而在那個“一呼百應”、“眾口一詞”的年代,不少檔案資料也許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困惑。尤其當只是幾個人或一兩個人甚至一個人決定的時候,沒有白紙黑字的聊天漫談式的、腹語意會式的、乾綱獨斷式的決定,也許更符合那個年代的特色實情。
德彪西說:真正的音樂,就在樂章與樂章的停頓中。真正的歷史或許也正在那些白紙黑字的空隔中,而這正是本書立求剖析和要展示的。希望能借助那些上下“樂章”、參照那些白紙黑字,將中間停頓、空隔部分,儘可能真切地顯現出來。在官史之外,提供另一種對歷史的敘述和解釋,便於讀者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。
今天當我們把這段時期所有歷史事件及其疑點一一列舉出來,再結合人物的性格、學識和成長經歷等等,像現代科學可以通過骨骼就能複製其真實相貌一樣,我們也完全可以通過現存的人證物證還原出一個人的本來面目。一位朋友說得好:就像司馬遷寫劉邦聽到韓信被殺後“且喜且憐之”這五個字,真正的歷史,就是那麼幾句話而已。當然就是也正是這麼幾句話,也許要付出畢生的努力。
當我們像考古學家在古蹟上輕輕的、一點一點的清除密封幾百年、甚至上千年的塵埃後,當所有的人性、思想、文化、理念、記憶、生活等等都真實的物化在我們面前,考驗我們能否準確說出它真實一切的,不僅僅只是學識、智慧,更重要的還要有反思自省的勇氣、要有求真求實的擔當。
近年來讀到不少海內外關於這段歷史的各類書籍刊物,雖不免良莠不齊、魚龍混雜,但畢竟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之。現把迄今二十幾年來對這一時期歷史事件的瞭解研究做個整理小結,既是對自己一個交待,也供仍在關注這一時期歷史事件的人們以為參考。
下面我就嘗試著做這件事吧。順附一首小詩為記且自勉。
《無題》
一十七載事堪哀,駭浪驚弦入眼來。
此意難由君做主,你方唱罷我登台。
百年迴首皆過客,兩世為人暫釋懷。
且與冰霜同下筆,殘枝落葉盡拋開。
王 哲
2016年11月30日
(一)
一.有說“一座恭王府,半部清代史。”同樣,一對毛周,半部黨史;兩個女人(江青、王光美),半部文革。(註: 1.“文革”發端於“四清”,先有“四清”,後有“文革”。2.“四清”女主角是王光美;“文革”女主角是江青。至於葉群,跑龍套都算不上。)
二.毛是半個皇帝、劉是半個主席、周是半個丞相、林是半個大臣、鄧是半個書記,合在一塊,就是半封建半社會主義或曰社會主義原始階段。
三.毛的性格是反抗性格,毛的哲學是鬥爭哲學,毛的路線是群眾路線,毛的思想是大國思想,毛的政治是權力政治,毛的做法是傳統做法。
四.蔣介石決定了建國前的毛,赫魯曉夫決定了建國後的毛。換而言之,蔣決定了毛的前半生,赫決定了毛的後半生。
五.毛發動“文革”,至少有三點初衷:1.解決好接班人的事;2.教育年輕人;
3.警誡領導幹部。
六.毛為了成功,擇狠手段;劉為了成功,擇強手段;周為了成功,擇柔手段;林為了成功,擇烈手段;鄧為了成功,擇忍手段;江為了成功,擇辣手段。最後,還是“忍字心頭一把刀”啊(當然你得首先是把真正的刀才行,忍,不過是在磨刃)。
七.對劉少奇,毛開始還是真心選作接班人的;對林彪,毛一開始就非真心或曰只是權宜而已。
八.林彪對毛失望乃至絶望,還並非是毛在接班人問題上哄耍自己。主要還是毛想把班交給張春橋這類的人,實際是江青,之後應該就是毛遠新。當然毛這樣做,也有其不得已之處。
九.“文革”最遲當結束於“九一三”。其後已不算“文革”,因為“文革”的主體紅衛兵已不復存在(到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去了);“文革小組”也已不復存在,王、關、戚早已被收監。
十.在原則問題上,毛是從來不讓步的,也是從來不手軟的。所以,劉、林、賀是必死的。賀最屈慘(不是死法),因為對劉講了點江湖義氣(當然賀更多是想投長線,因為賀清楚,毛時代替毛掌管軍隊的只能是林),不忍落井下石,結果斷送了自己。毛最不放最看重的就是軍權。當初劉少奇替粟裕爭元帥銜,本來毛也有此意,但話一從劉口中說出,最終粟裕便未能當上。而當毛認定賀已與劉聯手,賀結局便已定。自古將結朝臣者 必死。
十一.周對毛也有一個從希望到失望再到絶望的過程,周自己雖然沒有熬過來,但最後關頭完全爭取到了鄧,或有不甘亦可瞑目了。而且,周後期用一種近於自虐自殺般累死自己的工作方式,對毛表示了無聲的抗訴,也向世人作出了一種表白或曰姿態。知道內情的人,由此對毛又添了些寒意。這也引發了周去世後,有關毛反應的種種傳說。但通過對周後事的處理看,毛內心對周的不滿是有跡可循的。當然“人死為大”,毛也不便再多說什麼了。
十二.政治的卑劣古今中外大同小異,關鍵是掌權後的作為。毛、劉、周、林、鄧,包括江青等人,都可以說是一代偉人或了不起的人。江青在政治上的敏鋭性不亞於毛。對毛來說,江青最大的功勞還不是組織人寫了“評新編歷史劇《海瑞罷官》”及“文革”中的一系列作為,而是發掘出了張春橋。張進入中央後,成了最瞭解毛內心的三人之一(另二人是周恩來、康生)且最傾心於毛,也很有水平和能力更當盛年。所以毛對其是高看的。
十三.毛也有失算的時候,最大的失算就是華國鋒抓捕“四人幫”。按毛的設想應該是:華接班後,立刻起複鄧小平(毛把人情留給了他的接班人,這也是古來君王之一法)抓經濟;陳錫聯、葉劍英抓軍事;江青、張春橋抓黨務。這樣既各取所長又相互制衡。可惜人算不如天算,天算不如不算,華痛快地一下把事做絶。平衡一破又無力把控,最終失去權位,也屬必然。
十四.雖然毛是最終拍板者,但林彪對楊成武的倒台要負責,儘管楊自身也很有問題(楊是在林、周、江三人間周旋,特別是後期與江過於近密,最終被林、江不謀而合的做掉了)。林倒楊,是出於派爭還是處於公心(穩定軍隊,防江插手),尚有待確證。但至少“九一三”事件發生前,江系勢力基本是被排除在軍隊之外或被扼殺在搖籃裡的(溫玉成)。客觀上為後來華、葉、汪等人能非常順利地拿下“四人幫”,能順利地理順和穩定軍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(儘管毛後來讓張春橋當了總政治部主任,但為時已晚)。
十五.毛最愧疚的是賀子珍,林最愧疚的是林立衡(林豆豆),周最愧疚的是賀龍,鄧最愧疚的是鄧樸方,劉最愧疚的是王光美,華最愧疚的是毛澤東,江最愧疚的是毛遠新。
十六.“九一三”發生的直接導火索既不是毛的南巡講話,也不是豐台會議,而是當夜周恩來打葉群的電話,這個電話內容主流媒體有所披露但真實性非常可疑。周有意或是無意說了什麼?讓林家一下子感到陷入絶境?!
十七.當時至少林彪的想法是與葉群、林立果是不一樣的,準確的說林彪是躲而不是逃,躲向哪裡?登機前林一定知道!李文普也一定知道(還活著,孤證也是證)!
十八.從林彪沒有帶走最疼愛的林豆豆可推知:(1)如果當時林彪是正常狀態,即便時間來不及(這是現在主流媒體之論),以其身經百戰、千難萬險的經歷,不會慌張若此。(2)如果林彪當時是正常狀態,而不帶走豆豆,就說明他有把握還能見到豆豆。這是個什麼樣的“把握”?最值得研究論證!(3)如果林彪是非正常狀態,那就一切另當別論了。我個人認為第(2)點最值得關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