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十七年》(1959–1976)之八十四 

作者:王哲

 

阎红彦身边的秘书李原后来撰写的《只唯实-阎红彦上将往事追踪》一书(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一版)的第171到183页中长篇累牍的为阎红彦这段并不光彩的告密事件进行了辩诬。可惜的是李原尽管左支右绌,仍旧难掩其破绽百出。关于阎红彦告密一事,在薄一波等人的回忆录中写的非常明白。薄一波所著的《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》的1095页(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)这样写道:“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不同意出版这部书(小说《刘志丹》),他一面打电话提出停止连载,一面报告康生。”而陈清泉等编撰的被称为官方正史的《陆定一传》(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)的第462页中也说到:“当时云南省委第一书记阎红彦不同意出版这部书,一面打电话提出停止连载,一面报告康生。”而习仲勋本人后来曾经如此回忆这件事:“1962年夏天,那个自命‘理论权威’的人物,对我搞突然袭击,他在全会上利用某人提供的捕风捉影的材料,诬陷我勾结刘志丹的弟弟刘景范和他的爱人李建彤同志,授意炮制‘反党小说’《刘志丹》为高岗‘翻案’。”(《习仲勋文选》,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,该书314页)习仲勋提到的“某人”指的就是阎红彦。

 

那么,阎红彦到底是什么时间向康生进行告状或曰告密的呢?原康生办公室(简称“康办”)秘书穆勤(应当事人要求,故而采取化名的方式)向提供了现场回忆。他说:“康生在(1962年)8月23日让我把阎红彦的电话记录找出来送给他,附在次日给杨尚昆的那封信的后面作为说明。按照办公室的规定,信件的发出特别是发往中共中央办公厅由康生亲自署名的信件,我们都有详细的记录,这份电话记录的原件现在中央档案馆。我印象中记得很清楚,阎红彦是1962年8月中旬打电话给康生,为什么记得这么清楚呢?因为后来给小说《刘志丹》平反的时候,中央有关部门包括中共中央组织部找过我了解当时的情况,专门做了笔录,我还签了字,这份笔录现在还在中组部。”

 

当然,如果仅仅是阎红彦的告密以及康生的推波助澜,还不足以导致习仲勋最后的落马。真正让习仲勋走向深渊的还是毛泽东对1962年“七千人大会”后“三风”(单干风、平反风、暗黑风)的定性以及由此对以刘少奇、陈云等人为首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干部思想上模糊、意志上动摇、言行上失当而引起的疑虑、警觉和反应。小说《刘志丹》,“在正确的时间,以正确的方式,向正确的目标”,成了毛射出的“最好的子弹”。其后详述。

 

“小说《刘志丹》事件”中另一主要角色主要角色:就是其作者李建彤。

 

李建彤(1919年-2005年),1934年,就读许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开始写作,在河南洛河《警钟日报》副刊上发表处女作——诗歌《理解》。1935年毕业后考入开封艺术师范学校,1936年辍学随姑父去南京,1937年初考入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图音系,主修钢琴、声乐和油画。1938年夏加人中国共产党,随后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。1942年初考人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,1944年提前毕业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政府俱乐部。1946年,与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结婚,婚后调边区政府办公厅当秘书。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,刘景范被任命为政务院监察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兼党组书记,李建彤随丈夫到北京就职,任政务院监察委员会党组秘书。1954年春,政务院监察委员会改组为国务院监察部,李建彤改任第二司中级监察专员。

 

1954年,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工人出版社出一本关于刘志丹烈士的书,工人出版社邀请曾帮助刘景范发表《刘志丹太白收枪》的李建彤来执笔。1959年,监察部撤销,李建彤调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副书记,不久即请了创作假继续写书,即小说《刘志丹》。《刘志丹》一书遭批后,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奉命审查刘景范,据刘景范的女儿刘索拉(《你别无选择》的作者,堪称经典,只此一篇,便饮誉文坛。刘索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,无疑遗传了其母亲的文学艺术基因。虽然其在音乐方面多有建树,且或许没有同质可比性,但我还是以为迄今未能超过《你别无选择》的艺术性和影响力,如能专注一事,当有更出色的成就。然其身份背景,使其近乎无所不能,亦近乎无所能成。概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”吧)回忆:“1962年10月23日下午,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将刘景范叫列中组部整整谈了三个小时,以党组织的名义逼迫刘景范承认《刘志丹》这本书是他与习仲勋合谋而著,但被刘景范顶了回去。”刘景范的对抗换来了沉重的代价,他后来被戴上手铐、长期遭受非人待遇。马文瑞等人也被这“无妄之灾”所牵连,甚至连当初给李建彤带路的王悦贤、刘景华这样的寻常百姓也躲不过去。根据有关资料显示,小说《刘志丹》一案遭到无辜牵连的干部群众多达16785人,其中229人被打死、75人被逼疯、53人严重致残。

 

1979年8月,中共中央发出文件,彻底为《刘志丹》小说作者及其受牵连的所有人员平反。同年10月,工人出版社正式出版《刘志丹》第一卷,1984年和1985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二、三卷。值得一提的是,《刘志丹》二、三卷发行后又引起争议乃至最终被停止发行(归根结底,还是刘志丹、谢子长两个“山头”恩怨延续所致。也许我们对国共内战时,张灵甫因为同僚李天霞的见死不救而被消灭,感触颇深。其实共产党自建党以来,互相倾轧残害,更是无所不用其极且贻害荼毒至今。只不过随着毛泽东、邓小平那种开国领袖独具的政治权威的消逝,其后凭着“诏书”、“口谕”等红头文件的受位者,囿于自身的格局和能力,越来越令人失望)。李建彤此后长期申诉一直无效,于 2005年2月14日抱憾离世。

 

以上,便是小说《刘志丹》涉及的五个主要人物。接续前言,刘等人主导的“三风”(“单干风”、“黑暗风”、“翻案风”)触动了毛的底线,令毛从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当日(1962年8月6日)开始,其后毛在9日、11日、接连发出了强硬的“反击”,“矛盾”、“斗争”、“资产阶级”等用词越来越频繁。8月13日,毛主持中央工作会议中心小组会议。当有人谈到党内有混进和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时,毛说:我们党要整顿,减少几百万党员好不好?另外要吸收真正的劳动人民中的先进分子。1

 

“上有好者,下必甚焉”,“有人谈到”之“有人”,自难逃“逢君之恶”之嫌。但最主要的,从毛的这番话中不难推断,一场涉及“减少几百万党员”的运动,已入其思。从“整顿”到“减少”再到“吸收”,从“批习(仲勋)”到“四清”再到“文革”,规模越来越大,灾难越来越重,或许都在毛的预想之中,也未脱离其初衷。“其实真正的历史,就是那么几句话而已”,如刘邦得知韩信死讯后的“且喜且怜之”。

 

 

注释:

 

1 《毛泽东年谱》(5):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,中央文献出版社,第134页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