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三十一)
佛教裡面有一個典故,叫「五千退席」。出自《法華經·方便品》。舍利弗多次代表會中大眾向釋尊請求,甚至表示,「世尊!唯願說之!唯願說之!所以者何?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衹眾生,曾見諸佛,諸根猛利,智慧明瞭。聞佛所說則能敬信」。佛陀實在不好拒絕,表示「諸佛智慧,甚深無量,其智慧門,難解難入,一切聲聞、辟支佛所不能知。」果然,會中「比丘、比丘尼、優婆塞、優婆夷五千人等,即從座起,禮佛而退。」就是說,釋迦牟尼在講到最高深的時候,有五千個弟子退出了講堂。
為什麼呢?他們聽不懂,根據經典的記載,釋迦牟尼佛最初成道的時候,他通過出家修苦行,然後在菩提樹下,金剛座上開悟成道了,這個時候心裡面很開心,很歡喜,所以他在金剛座上講這個《法華經》,跟誰講?跟大菩薩講的,所以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,重重無盡,大能夠容小,小能夠容大,大小相容,這個境界一般人是沒辦法懂。我們說大能容小可以理解,這個大的講堂,可以容納這麼多人,可以理解。但是小怎麼可以容大呢?在兩千多年前好多人不明白,你看我們現在看電視,電視裡面各種各樣的人事物都在裡面,高山大地,月星辰在裡面,在小小電視裡面能夠顯示出來。你看我們照相,膠卷裡面可以有好多的相片,包括我們現在用電腦,用小小的memory steak,可以裝好多的相片在裡面。但是在兩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早就告訴我們,這個世間的東西是平等平等,沒有高下,沒有大小,大小都是平等的,是互融互攝的。
釋迦牟尼在金剛座上,菩提樹下證悟到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這個不是人天的境界,不是聲聞緣覺的境界,也不是菩薩的境界,而是菩薩修到最高佛的這個境界,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為乘興的根本法門。所以,很多阿羅漢聽了無法理解,聲聞、緣覺、阿羅漢聽了以後,沒辦法去理解大菩薩的這種境界。所以在法華會上,釋迦牟尼佛講一乘教的時,有五千名聲聞弟子退席,因為道理太深不能相契,所以他們就離開了講堂。
佛陀的態度是「如是增上慢人,退亦佳矣。」佛對舍利弗這樣說。為什麼佛不加以制止,二是任由他們離去呢?佛陀隨後的解釋是「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,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有如此失,是以不住」。這些並不是普通的信眾,可能是大有修行的人,只是本身證悟不夠徹底,修行不到家,還未解脫,就認為自己已經大徹大悟了,得到解脫了,他們已有增上慢心,自然不容易接受大乘佛法了。
佛陀很清楚因為這五千人的善根、福德、因緣暫不具足,所以再不強留他們。並不是佛不慈悲。 因為當這些人退席後,佛陀反而可以痛痛快快地說出稀有難解,純圓獨妙的大乘佛法,再不用考慮有誰還猶疑不信,甚至聞法之後驚惶失措,興起譭謗了。
由此我們可以看出,阿羅漢的境界跟菩薩的境界不一樣,菩薩可以瞭解到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,阿羅漢沒辦法理解菩薩的境界,那麼阿羅漢能夠知道我們凡夫的境界,我們凡夫沒辦法了知這個阿羅漢的境界,這個就是境界不同,佛陀於是特別為根器淺的眾生說了這個小乘教義,所以釋迦牟尼多慈悲,他開悟以後毫無保留,把心中不可思議的境界全部講出來給大菩薩聽。麼釋迦牟尼很慈悲,特別為這種根器淺的小乘羅漢,再跟他講小乘的教義,令他們能夠容易瞭解,契合他們的根基。這個就叫方便法門,就是為了讓你懂,所以用一種巧權方便的方法來教化你。
弘揚佛教教義的時候不但要契理,還要契機。所以我們佛教裡面講,我們在講經說法度化眾生的時候不但要契理,就是你講的道理要契合,上契諸佛之理,契就是要契眾生之機,既要契理,又要契機,讓眾生都能夠得到佛法的甘露法味,這樣才是一個善說法要的人。那麼這個地藏王菩薩他在各個地方,在地獄裡面也好,在別的地方也好,都是非常有耐性地,跟不同的這種眾生,用不同的方法來度化他們。
佛教裡面說,每一個人果報是不一樣,所以在佛經裡面,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相上不要過於去執著,要達到《金剛經》裡面的境界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的話,那我們就是聖人的心。可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用凡夫心來生活,因此《地藏經》裡面用好多不同的權巧方便來度化我們。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