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三十五)

本报专栏作者:湛山精舍达义法师

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,我觀是閻浮眾生,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。脫獲善利,多退初心。若遇惡緣,念念增益。是等輩人,如履泥途,負於重石,漸困漸重,足步深邃。若得遇知識,替與減負,或全與負。是知識有大力故,複相扶助,勸令牢腳,若達平地,須省惡路,無再經歷。」』【利益存亡品第七】

我們看看《利益存亡品第七》這一段經文:「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。世尊。我觀是閻浮眾生。舉心動念。無非是罪。」 那個時候地藏菩薩摩訶薩,就是大菩薩的意思,摩訶薩就是大,地藏菩薩摩訶薩就請教釋迦牟尼佛,叫「白佛言」。「世尊」,一個尊稱,就是世間的導師,是世間最尊貴的聖者。「世尊,我觀是閻浮眾生。」 他觀察了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,「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。」 就是我們凡夫的心,起心動念都是在很自私,想怎麼樣去害人,怎麼去造業,心裡面存善良的心,去幫人的心是有,但是很少,所以「舉心動念,無非是罪」。

「脫獲善利,多退初心。」 有的人很不容易得到了,得到這個佛法的利益,但是很快就退出了這個道心。「若遇惡緣。念念增益。」 很不容易你親近善知識,得到利益,但是你的菩提心又退失了,為什麼退失呢?遇到一種惡的條件,惡的環境,遇到一種不好的人在一起,「念念增益」,所以想要成一個善良的人,我們要修多少輩子。但是想要成一個壞人,一念之間,你就成了一個壞人。台灣企業家王永慶曾經講過,這好比是打麻將,把骨牌排起來,要花很多時間;但是你要推倒它,只有一剎那之間,你就推倒了。我們人的善念跟惡念一樣,你要培育你的善念,你的慈悲心,去幫助別人,利益大眾這個心,你要花很多時間,慢慢薰陶,慢慢薰陶才能把他建立起來;但是你要轉成邪念,一念之間,那麼你遇到這個惡緣,你就跟壞人一起,所以「若遇惡緣,念念增益。」「是等輩人,如履泥塗。」 ,這個比較像你這個走路的時候,走到泥土裡面去。「負於重石。」 你想想,你走路的時候走到爛泥裡面去,本身就是很不好走,再加上身上還要抬著這個重石,有重量的石頭,「漸困漸重。」 越走越疲倦,越重。「足步深邃。」 所以你越走越艱難,而且會陷入泥濘,不能自拔。

所以這個經裡面就說:「若得遇知識,替與減負,或全與負。是知識有大力故,複相扶助,勸令牢腳,若達平地,須省惡路,無再經歷。」 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,如果你遇到善知識,遇到好人,遇到那種懂得路的人,能夠代替你,減輕你的這個負擔,或全部給你減輕負擔,「是知識有大力故」,因為他自己有這種力量,互相扶助來幫助你,「勸令牢腳。若達平地。」如果從爛泥地裡面改一條路,告訴你另外一條路更好走。「若達平地。須省惡路。無再經歷。」 所以地藏經裡面講到這個諸佛菩薩,講到地藏王菩薩就是一位大善知識,他懂得人生大道的人,他能夠引我們一個光明正道去,不要走到泥坑裡面去。所以我們非常有幸,能夠出生到這個人道,能夠聽聞到佛法,你看好多經典裡面都在啟示我們,怎麼樣做一個有善根的人,怎麼樣到一個更好的地方去。所以諸佛菩薩都是我們的指路人。

我常常講說,我們的知識來自哪裡?來自三個方面。我們對這個世間所認識的一切東西,都是來自三個方面,一個就是現量,你眼睛看得到,耳朵聽得到,手可以摸得到的是現量。第二是比量,比量是邏輯推理,比如外面聽到車的聲音,知道外面有車了。看到外面有煙,知道外面起火了,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,去判斷發生了什麼事情。第三種叫聖教量,就是那種聖人,他們開悟了,他們對宇宙人生已經證悟了,他們知道很多,知道好多不可思議境界,我們沒有那種經驗,我們不知道。但是經過他們講解開示之後,我們就明白了。

大乘經典裡面,都是釋迦牟尼留下來的,是講給我們聽的。我們沒有體驗過西方極樂世界,但《阿彌陀經》裡面講說,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」在那個世界裡面,正報是怎麼樣子?依報是什麼樣子?整個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?一一的介紹給我們聽,唯有他親自看到,他能夠介紹給我們聽,所以他是一個過來者,他對人生大道非常熟悉,知道哪一條是光明大道,哪一條是泥坑之路。所以地藏王菩薩跟諸佛菩薩就是一個領航人。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