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三十)
本报专栏作者:达义法师
我在美國紐約大學讀書的時候,有好多同學是學教育的,學校要求當老師也要學心理學,你學好心理學以後,知道每一個人的根器是什麼,那麼你來授課就更加有效果,讓人家接受你。我覺得觀機逗教就是一種communication, 就是一種交流。學會觀機逗教很重要,如果你不懂得觀機逗教,有時候講的話人家不但沒有感謝你,還會覺得你很討厭。所以我們講話的時候要懂得觀機逗教,哪一些話應該講,哪一些話不應該講,這是非常有學問的,講話也是藝術。你看佛教,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就很重視講話的藝術,你講到人家聽得懂,能夠明白,能夠接受你的教化,你才是一個好的老師,所以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只有一個人,最早的時候五個比丘跟他在一起,後來發展到好多外道都皈信於佛教,都來到佛教僧團裡面接受釋迦牟尼的教化,然後把釋迦牟尼的思想、理論去推廣,發揚光大。
我們上次到印度去朝拜釋迦牟尼聖地,從他的出生,到修行,到成道,到說法,我們都去朝拜過,還有他當時修學的山洞,不但釋迦牟尼在山洞裡面修行,有好多弟子都在山洞裡面修行,非常的了不起!我們去了以後覺得非常感動。兩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為了追求人生的真理,舍棄了榮華富貴,在艱苦的生活中求道,最後他成就了。兩千多年以後的今天,我們依然還記得他,還得到釋迦牟尼佛智慧的啟示。一個人的生命可以說很輕,輕如鴻毛;也可以很重,重如泰山。為什麼同樣是生命,有的人生命這麼有價值,有的一點價值也沒有?就是看你的承載力有多少,看你有沒有耐性,看你能不能做更多有意思的事情。所以佛教就是看你的願力,你這個願力越大,你的福報就越大。為什麼?你利益眾生越多,那麼你福報就多。有的人怕麻煩,他就獨善其身,自我解脫,那麼你的福報只能夠是度一個人。你度十個人,有十個人的福報;度一千個人,有一千個人的福報。你看釋迦牟尼佛度了多少的眾生,所以他的福報更大。我們每個人的價值是自己創造出來的,所以釋迦牟尼常常提醒我們,做一個人要做一個有用的人,有價值的人。
我們一個傳播佛法的人,你講得很好,可是他們聽不懂,聽不懂佛法的話,你再精彩,你再怎麼樣講都沒有意義,特別是這個佛法,你要讓人家聽懂,落實到日常生活當中去,這個才是有用的佛法。所以佛法不是專門做研究的,佛經不是專門擺在古董櫃子裡面做展覽的。所以我們湛山精舍每一年都有誦大乘經典,誦《妙法蓮花經》《楞嚴經》《維摩詰經》《地藏經》,常常誦這個大乘經典,希望每一個人從大乘經典裡面得到啟發。一部經很長,但是你不需要每一個字都要去了解它,明白它,一部經裡面只要一句話你聽得懂,你了解了,那你就受用無窮。像六祖惠能大師,聽到金剛經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他解脫了。你看智者大師讀《妙法蓮花經》,讀到裡面一段話他開悟了。還有太虛大師,讀這個般若經他開悟了。所以我們讀經的時候,只要你專心讀,裡面一句話突然跟你的心感應了,交融了,從你的清淨心,悟到經書裡面的境界,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。
我們這個心一定要很清淨,才能得到真正的最高圓滿的佛法。當你得到最高圓滿的佛法以後,用你的語言來把它表達出來,那麼人家就能夠聽得懂。所以為什麼佛教從唐朝漢朝的時候傳到中國來,經過魏晉南北朝,到了這個唐朝的時候,特別是六祖慧能大師開悟以後,去傳播佛法,把這個佛教大眾化,普遍化,對佛教影響很大,貢獻很大。就是他把釋迦牟尼的文化,佛法,把它融會貫通,然後用很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,讓每個人都聽得懂。
我們讀了《地藏經》要懂得消化。只要你用心來講這個法,別人用心來聽,心心相印,心心交融,那麼他們就能夠聽懂你在講什麼,所以講佛法不需要講太多,也不需要講得太高深,貴在對方要聽得懂。佛教不屬於哪一個民族,不屬於哪一個國家,佛教不屬於出家人或者佛教徒,佛教是屬於所有大眾的,屬於十方法界一切眾生的。佛陀為了度盡一切有緣的眾生,解決眾生的各種痛苦,所以開設了八萬四千個法門,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。因為眾生煩惱無量無邊,有八萬四千的煩惱,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,用八萬四千個法門來對治,來引導,並且因眾生的根基,將這個佛法分為不同的層次,讓不同的眾生都能夠接受。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