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十三)

佛教裡面好多聖者,他為了度不同的眾生,示現不同人,有時候到天上去度化眾生,他的相貌就很高大,有時候到畜生道度眾生,就跟畜生相一樣,有的就到人間來,像釋迦牟尼到人間來,示現跟我們是一樣,所以我們看到,在人世間釋迦牟尼佛是丈六金身,像普通人一樣。但釋迦牟尼到天上去說法,他的相貌又不一樣,到不同的十法界,不同的界,他的身相都不一樣。那麼釋迦牟尼要度化我們,就到人間,長相跟我們人間的人一樣。

釋迦牟尼佛生下七天,他母親就過世了,釋迦牟尼佛在入涅槃的時候,為了報答母恩,以神通力升到忉利天宮去為他母親說法,所以大家知道這部《地藏經》就是釋迦牟尼,在將要入涅槃的時候,講了法華經以後,在還沒有講大般涅槃經之前,講了這部地藏經。

「召集眾會」,講地藏經的時候,十方三世諸佛菩薩,無量無邊,從好多地方到這個勝會,聽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。佛在忉利天宮對母說法,這是《地藏經》的發起因緣,每一部經都有發起因緣,金剛經的發起人是須菩提。須菩提提出問題,釋迦牟尼回答。那麼《地藏經》的發起因緣,就是釋迦牟尼為了要感恩他的母親,所以到忉利天宮去說法。

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表現孝道的做法,所以每個人最關切的事,就是要報答生身父母一生撫養的恩德,每一個人最重要的事情,不管你出家也好,在家也好,不管你現在在哪一個行業,我們都不能夠忘記父母,都要感恩父母,時時刻刻要想怎麼樣去報答父母的恩,所以我們對父母一定要孝順,一定要盡為人子的職責,我們作為人的兒女,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,釋迦牟尼就是給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,雖然他已經解脫了,成佛了,他是人天導師,四生慈父,但是他還是念念不忘他的父母,所以我們做一個佛弟子,別的東西做不到沒關係,但是最起碼我們要做一個孝子,對父母一定要孝順。

《地藏經》的因緣非常殊勝,釋迦牟尼到忉利天說法的時候,諸佛菩薩皆來參加勝會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釋迦牟尼佛講經,一般都是菩薩弟子,聲聞弟子,天龍八部在聽,但是釋迦牟尼在忉利天宮講地藏經的時候,是好多好多的諸佛菩薩來參加勝會,十方諸佛及大菩薩都來出席,這是很少見的,不是一兩尊佛來參加,而是十方無量世界,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都來到這個勝會。

在【神通品第一】就講到:“爾時十方無量世界。不可說不可說一切諸佛及大菩薩。皆來集會。讚歎釋迦牟尼佛。能於五濁惡世。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。調伏剛強眾生。知苦樂法。各遣侍者。問訊世尊。”這麼多的諸佛菩薩贊嘆釋迦牟尼佛「能於五濁惡世。現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。調伏剛強眾生。」

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是很不好度的,所以叫「剛強眾生」。就是說這個習氣很重。你想改變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習氣很不容易。但是釋迦牟尼可以調服剛強眾生,知苦樂法。知苦樂法是什麼?就是知道什麼是苦,什麼是樂,就是用因果來告訴大家,苦從哪裡來?樂從哪裡來?所以釋迦牟尼佛剛成佛的時候講四諦法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苦集是世間的因果,我們有三苦,八苦,無量之苦,這苦來自哪裡?執著。所以大家知道,當你知道很苦,很煩惱的時候,很迷惑的時候,你要知道因為你太執著,所以你迷惑了,所以你煩惱了,你痛苦了。當你不去執著它的話,這煩惱痛苦自然而然就沒有了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他講得好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本來就沒有煩惱,你說你有煩惱,煩惱從哪裡來?自己想不開,就有煩惱。你說你痛苦,痛苦哪裡來?你自己想不通,你痛苦就來了。當你心裡想開了,天下本無事,庸人自擾之,天下本無事的,但是你自己找煩惱。

一個有智慧的人跟沒有智慧的人,就是看他的心念。一個人有智慧,他可以把複雜的事情把它簡化了,把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一個沒有智慧的人無事生事,小事變成大事,然後耿耿於懷,心裡面一直不開心,不快樂,這就是沒有智慧。所以迷跟悟就在一念之間,但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都是剛強難調難服,所以釋迦牟尼佛是有不可思議大智慧神通之力來調服我們剛強眾生,這是很不容易的。佛的這種智慧,佛的心量,祂的慈悲心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。

所以十方之佛特地到忉利天參加勝會,讚歎釋迦牟尼佛能夠在五濁惡世裡度化一切眾生,「各遣侍者。問訊世尊。」有的親自來,有的派代表來問訊世尊,就是來感謝釋迦牟尼佛,讚歎釋迦牟尼佛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