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十九)
佛教講孝道有三部經,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》《盂蘭盆經》《地藏經》。。這三部裡面很詳細地介紹了什麼是孝道。從佛法裡面來講,這個「孝」有兩層含義:第一種孝就是世間的孝道。父母健在的時候,要關心父母,照顧父母,幫助父母解決生活的問題。第二种出世間的孝道。讓父母能夠了解佛教的因果道理,止惡行善,廣做善事,一心修行念佛,在這一生能夠了生脫死,臨終的時候沒有任何掛礙,很自在的一心念佛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蓮花化生,花開見佛,親近阿彌陀佛,這個是大孝。這個是最大的孝心,所以我們學佛的人,我們要常常用佛法來度化所有的人,包括我們父母。
《地藏經》講到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,特地到忉利天宮裡面,為他的母親說法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孝心,希望他的母親明白佛教的因果道理,希望他們離苦得樂,開大智慧,生起大慈悲心。《地藏經》最大的特色就是孝道,教我們怎麼樣去孝敬父母,從孝你的父母,把這個孝擴大到孝一切眾生,因為有這個孝道的這種精神,所以擴大到一種願力,一種慈悲,去救度一切眾生,從菩薩的境界裡面來講,一切的老人都是我們的父母,都是我們應該要關心,要去度化的對像。
觀機逗教是佛教的專用名詞,即對方是什麼樣的根器,就施以什麼樣的教化。眾生是大乘的根器,就用大乘的佛法跟他講;眾生是小乘的根器,就用小乘的法跟他講。眾生是一個普通的凡人,那就用凡夫的法來跟他度化,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」所以佛菩薩就像一位非常好的老師,很有耐性,也懂得方法來教學生,從他不懂,教到他懂。
我們佛教在講經說法,度化眾生的時候,不是教條的,不是佛法這樣說,所有人都要這樣去理解。釋迦牟尼佛乃至於大菩薩,在度化各種眾生當中,都是以各種權巧方便來度化眾生,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?要讓對方聽得懂,要讓對方能夠領受到佛法的利益,然後依教奉行,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妙義。
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在度化眾生的過程當中,他非常重視方式。他會慢慢讓你從不了解佛法,到了解佛法,到從世間的佛法,到出世間的佛法,然後到小乘的佛法,到大乘的佛法,到最後成佛。所以一個眾生都不會漏掉。
為什麼佛不舍一個眾生?因為每一個眾生不管他是什麼樣的人,是心地善良的人,或者是心地很壞的人,或者他是一個大智慧的人,或者是一個愚蠢的人,他都有佛性,他都能夠成佛。因為每一個人有成佛之因,這個就是《楞嚴經》裡面所講的,十方法界一切眾生不管是誰,他都有成佛之因,只要他能夠按佛法的道理去行、去做,就能夠轉凡成聖,轉識成智,到最後皆共成佛道。所以對於任何的眾生,我們都不能輕視、輕慢。這就是我們修學修到一定的程度,就有大智慧,自然而然就有大慈悲,有慈悲心你就能夠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。
天台宗裡面講到五時八教,從這個教理裡面講到有藏通別圓,有三藏教,還有通教,還有別教,還有圓教。就像我們讀省庵大師的《勸發菩提心文》,有八種不同的菩提心,有大小、偏圓、邪正、真偽。其實菩提心只有一個,為什麼分有八個呢?就是眾生的根器不一樣,所以我們對佛法的理解也不一樣,我們在行佛法的時候程度不同,所以地藏王菩薩不管你是一個什麼根器,都是用各種各樣的方法,非常有耐性的去幫你,希望你離苦得樂,但是我們眾生這個根器很鈍,常常有時候聽到佛法以後,按照佛法去修,得到一點好處以後又忘記了,又去造業,又墮落了,受苦了,地藏王菩薩看到,又想一個辦法,從三惡道裡面把它救起來,沒有多久你的心又迷了,又造業了,又受苦,又到三惡道裡面去了。
我們凡夫眾生就是這樣,好不容易到了人間來,又造業了,造業了又墮落了,但是地藏王菩薩非常有耐性,盡管眾生很快就忘記了,又做壞事情,去受罪,但是地藏王菩薩從沒有放棄過我們,我們為什麼把諸佛菩薩當成自己最親的父母來看待?就是諸佛菩薩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,時時刻刻都在關心我們,希望怎麼樣來幫我們離苦得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