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十五)

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無量法門,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的。我們修行有一個正行道,有一個輔行道,特別是我們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孝道是我們修行的輔行道,佛教非常重視孝;正行道是念阿彌陀佛。孝敬父母,行十善,持五戒,就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。十方三世一切諸佛,祂所說的一切法門,都是建立在孝的基礎上。離開了孝,所講的一切法門都是有限的,孝是代表愛,你愛你父母,愛你的親人,愛你的朋友,愛你的同學,乃至愛一切人,我們佛教裡叫慈悲,慈悲地對待一切人,你才是一個有智慧的人。

佛陀在《地藏經》裡面介紹地藏菩薩的各種願力和不可思議的事,又舉出地藏菩薩過去世曾為人家的兒女,為報答親恩,發廣大誓願。地藏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,還沒有成為菩薩,還沒有成為聖人,但是他有善根,有慧根,他對父母特別好,後來他成為菩薩。佛經裡面講諸佛菩薩不是天生下來他就是諸佛菩薩,他也是跟我們一樣,從凡人開始做起,只不過他有覺性,他有慧根,所以,他學得快,成就了。

這也提醒我們,不要自暴自棄,諸佛菩薩都是跟我們一樣,從零開始做起,他們可以成為諸佛菩薩,我們也可以成為諸佛菩薩,所以諸佛菩薩沒有特權,不是只有他們可以成為諸佛菩薩,我們也可以。你看釋迦牟尼佛從因地的時候修行到最後成佛,乃至觀音菩薩,地藏王菩薩,還有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他是法藏比丘,他是一個比丘,他看到眾生太苦了,發了四十八願,希望每一個眾生能夠離苦得樂,發了四十八願,每一個願都要度眾生。

為什麼會有這種願呢?就是他的悲心,當一個人修行修到一定程度,有大智慧的時候,大悲心起,他自然而然就有這種願力出來。你們在座各位修行修到一定的程度以後,也會有這個願力出來,也許你說我沒有這個願力,那就是你們現在的修行還是有限,當你真正深入經藏,修到一定的境界以後,大悲心自然生起來,大悲心生起來,就是你有智慧,你就會生起大悲心,你智慧有多大,你的慈悲心就有多大。

佛門有三部孝經: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》《盂蘭盆經》和《地藏經》。我們常常要去讀,佛教裡面說這個經書,不是說一次你就可以讀完的,你要不斷的讀,每一次讀的話,你的感應是不同的,為什麼?因為我們第一次讀佛經的時候,是用虛妄分別心來讀,那你不斷讀的時候,你的心就更加專一,你對經文裡面慢慢就有體悟,所以每讀一遍,你的體驗是不一樣,尤其你修行越久,回過頭來看佛經是不同,所以你讀《地藏經》不是讀一遍、兩遍、三遍就好了,最好每一個月來讀地藏經,讀的時間長了叫多聞熏習,佛教這句話非常好用,你看不懂佛經沒關係,聽不懂佛經也沒關係。

以前我在閩南佛學院讀書,那時候夢參老法師是我們的教務長,他常常跟我們講大乘經典,告訴我們:你們應該要多聞熏習,今天聽不懂沒關係,明天再聽,要有這個耐心,要有這個毅力。因為經本身很深奧,因為好多經典都是諸佛菩薩入定發光以後說的法,所以我們為什麼聽經之前要讓大家靜坐,如果你心裡面胡思亂想,你是聽不進這個經的道理,唯有心平氣和把心靜下來,然後慢慢去體驗,你才能夠得到佛法裡面的要義。

佛教所有經典有一個特色,只要你懂一本經,其他經基本上你就懂了,就是一通百通,觸類旁通。特別是大乘經典,如《金剛經》,你若把它讀懂,你看好多經典你就明白了。佛教有三藏十二部一切經典,在藏經裡面有幾千本書,我什麼時候才能看得完?其實只要有一本書、一部經,專門去修學,你這一部經通了,其他經全部都明白了,都了解了。這是佛法的奧秘。所以佛教說法無高低,這個法沒有高,沒有低。為什麼有大乘,有小乘?為什麼有頓教,有漸教?就是因為我們心有差別,所以教才有頓有漸,其實法是一味的,我們現在為什麼看到這麼多不同經書?因為眾生的業力不同,智慧不一樣,所以釋迦牟尼佛用不同的方法去救度他們,去跟他們說法,因此才看到這麼多經典。當你明心見性的時候,用你清淨心來看這部經典,一看你就明白了。所以你不要灰心,不要覺得佛法很難,其實佛法說難也很難,說易也很易,你一通你就明白。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