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十六)

 

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,之所以能夠被民間社會普遍接受,是因為佛教的孝道思想跟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。因為它是一門重視孝道的宗教。佛教從印度到中國,剛開始立足是很不容易的。佛教從印度到中國是漢朝的時候,經過魏晉南北朝這幾個朝代不斷地翻譯佛經,把經文翻譯成中文,抄寫、印刷,確定一些名詞的固定譯法,到了隋朝、唐朝,中國人就可以直接了解佛經裡面的含義。

在魏晉南北朝那時候叫「各異」佛教,什麼叫「各異」佛教呢?就是印度佛教的思想傳到中國來有好多專用名詞,我們中國人沒辦法理解。舉個例子像「涅槃」,涅槃很抽像,不知什麼意思。所以那時候就用老子的「無為」,來解釋涅槃的道理。那麼魏晉到了隋朝、唐朝的時候,中國人看了好多佛經,到最後捨棄了這個「無為」,直接可以來理解涅槃的義理。隋唐佛教,是我們佛教的黃金時代,這個時候中國大乘八個宗全部成立了,我們中國人直接可以領悟佛的要義,包括在隋唐的時候雕刻佛像,都用中國人的形像來體現佛的這種慈悲,這種莊嚴,這種威德。在隋唐之前的佛像,都偏向於印度式的佛像,這就是佛教的發展過程。所以為什麼佛教從印度到中國能夠受到普遍的老百姓接受,從貴族到平民,大家都喜歡佛教,因為佛教裡面很多思想,跟我們中國傳統文化都有關聯,特別是孝道思想,《地藏經》,《盂蘭盆經》,《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》,講的都是孝道,跟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有關聯的,所以很容易被我們中國人採納和接受。

釋迦牟尼在圓寂之前有兩部非常重要的經典,一部是《佛遺教經》,重點教化出家弟子。另外一部是《地藏經》,釋迦牟尼佛囑托地藏菩薩,設種種方便救度眾生不要到三惡道去。希望佛法能夠不斷地發揚光大,讓更多人來接受佛法的教化,《佛遺教經》,這個佛遺教經重點是對出家弟子講的。我們作為佛弟子,我們在佛學院第一部經,就是這部經。

另外一部是《地藏經》,是佛在忉利天宮對地藏菩薩的一個囑託,從佛陀滅度後,到彌勒菩薩成佛之前,這一段很長時間內,釋迦牟尼佛擔心我們眾生墮入到三惡道裡面去,到裡面去受苦,所以告訴地藏王菩薩要廣設種種的方便來救度我們,來保護我們,希望我們眾生能夠離苦得樂,不要到三惡道裡面去。所以你們看《地藏經》,很感人。釋迦牟尼佛就像一位長者,就像我們的父母,叮嚀家裡比較長的兒子或者是女兒,怎麼要照顧他們的弟弟,照顧這個小的。所以諸佛菩薩對我們是非常慈悲,非常關懷。

地藏王菩薩為了度化眾生,他不是一個身體去度化眾生,他變成無量無邊的身體,到各個地獄,各個地方去度眾生。所以地藏菩薩的精神就像觀音菩薩一樣,「千處祈求千處應,苦海常作渡人舟」,哪裡有痛苦,那麼地藏王菩薩就化現身體,到那邊去度化眾生,那麼地藏王菩薩這個威神非常廣大,他可以把他的身體化現成一百個,一千個,化現無量無邊,同時他又看到無量無邊的地藏身體,把它回歸到一個本體,所以他能多能少,這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威德。所以我們佛教裡面有兩句話說,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。」這個是地藏王菩薩這種分化的法力,就是一就是多,一個地藏王菩薩能夠變成很多很多,但是很多的地藏菩薩又能夠回歸到本尊。第二品分身集會品裡面,講分身地藏王菩薩。地藏王菩薩分身在無量無邊的世界。不是在一個世界兩個世界,是無量無邊的世界。

地藏菩薩發弘願度眾生的精神,通過這個身體到各個地方去發揚光大,按照地藏法門修行,所以這個地藏王菩薩到哪裡去,都是發大願,希望所有眾生渡盡以後,到最後他自己才成佛,做利益眾生的事。所以地藏王菩薩不但化現好多身體去度化眾生,他也希望我們這種眾生向地藏王菩薩學習,把地藏王菩薩學習到了,你去弘揚地藏王菩薩,那麼你就是地藏王菩薩。

這幾句話大家要記住:如果你對父母盡孝道,你這個孝心來孝順一切眾生,你就是地藏王菩薩的分身。所以凡是修學地藏法門的人,都是地藏王菩薩。所以我們不但要讀這部《地藏經》,我們要修學地藏法門,那麼我們就是地藏菩薩,

 

 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