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十四)

我們誦經,讓心與經成為一體,就能得到大的感應力和功德力。在讀《地藏經》的時候,要一句一句來讀。誦經不是說,你一直念,你嘴巴念,沒有用心來觀想。如果這樣,這個經沒辦法入你的心,你的感應就很有限,最多只有種善根。誦經有一個技巧,我們誦經的時候,我們眼睛就要看,我們嘴巴在誦,我們心要在想,所以叫隨文入觀。要去觀想,用你的清淨心來觀想裡面的內容,你誦一句話,兩句話,三句話都在你心裡面,從你心裡面流過去,把這個經誦到你心裡面進去,心裡面有經的義理,所以你的心跟這個經成為一體,這個功德力就大了,所以每誦一遍這個力量就大了。

《地藏經》講孝道是盡虛空,遍法界所有一切法都是建立在孝道之上,能夠以地藏經修行,就能夠止惡行善。如果我們每個人按照地藏經的方法去修行,去做,就能夠止惡行善。

《地藏經》中有幾個要點要記住:第一就是這個孝道,地藏經的要義就是孝道。第二就是佈施,要學會佈施,學會去幫助別人,去利益別人,你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。第三是要發願。

你讀了地藏經,你要懂得孝道,懂得發願,懂得怎麼去佈施,懂得因果,那基本上你就把這個地藏經的要點都明白了,然後把這四種要點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去,你就能夠真正得到利益。

我們受持《地藏經》能夠止惡行善,能夠夠消災免難。有的人覺得消災免難覺得迷信,誦一部經就能夠消災免難,他不懂這個原理,佛教說心的念頭是非常重要的,你的心如果是惡的念頭,那麼各種各樣的魔障就現前了,你的業報就現前了,如果你的心是很正、很純、很清淨,那麼你就有正能量,那麼邪不能敵正,你到哪裡去就可以消災免難。

有一位居士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。他說:「師父,我們可以通過誦《地藏經》消除業障,這跟因果裡面如是因,如是果是不是有矛盾?」我舉了個例子給他聽,說一個人的罪,如果造的很多,隨時這個罪就會起現報,那麼有好多倒楣的事情就現前了。如果以前你造的罪,那麼現在做的善事多,這個罪慢慢就淡化了,這個善行就會生長起來,你的不好的種子慢慢就被好的蓋覆住了,慢慢把它淡化了。      我就用一個很淺顯的例子來比喻,就像一杯水,你拿一把鹽放到杯子的水裡,你喝的水是不是很鹹?但是如果你這把鹽放到湖裡的水的話,你不會感覺到湖裡的水鹹。你惡的種子如果放到一個小的空間裡面,周圍都是壞的種子,那麼你這個惡行現前的時候,好多倒楣的事情就生起來。如果你這個惡的種子放在很多善念裡面,那麼惡的種子慢慢就會淡化了。就能夠消除我們這個業障,就能夠把我們這個災難淡化了,所以我們起心動念要觀照,要起這個善念,生善心,要做善事,包括我們講話也要講善的話,那我們這個災難慢慢就會淡化掉。所以,消災免難這個不是一句空話,只要你修行,只要按照《地藏經》去做,你就能夠把你的業障慢慢的把它淡化了,所以這個地藏法門是從這個孝親開始,我們要修學地藏菩薩的法門,怎麼樣來下手,怎麼樣來修,怎麼樣來學,要從孝親開始。

整個佛教的教義就是愛的教育,慈悲的教育。地藏法門是從孝親開始。把救度自己親人的心願,擴大到救度一切苦難眾生,這就是地藏菩薩的本願。所以要明白地藏王菩薩為什麼願力這麼大。他對所有一切眾生那麼在乎,那麼緊張,他覺得眾生度盡方證菩提,地獄未空誓不成佛,他為什麼有這樣一種動力,一種願力?他就是把孝敬父母的這種心,擴大到一切眾生,特別是擴大到一切受苦的眾生,希望他們都能離苦得樂,這就是是孝道的擴展,也是孝道到了最高圓滿的境界。

所以我們常常講,慈悲,從個人的慈悲,對某一個人的慈悲,到對大眾的慈悲。孝道也是這樣,從孝敬父母開始,到孝敬周圍的長者。像好多經書裡面,特別是梵王經講到,世間上所有的比我們大的,就是我們的父母。跟我們平輩的是我們的兄弟姊妹。你有這樣的心,這樣想,所有一切人都是你的親人,你自然而然這個慈悲心就會生起來。所以佛教的教義,整個佛教的教義就是愛的教育,慈悲的教育,如果一個人真正研究佛法,修學佛法,他就是一個很有慈悲心的人,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人,佛教裡面絕對不會教你去做壞事,絕對不會教你去殺人,佛教都是教你去包容、慈悲、要有智慧,做什麼事要理智,我們真正修學佛法,在佛法裡面自然而然就得到智慧,得到慈悲。(未完待續)

 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