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二)
我們以五重玄義來解釋這部經。第一步先來釋名。
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作為這部經的經題。這「地藏」是什麼意思?這個是很深妙的道理。佛法廣大無邊,智者大師講《妙法蓮花經》的時候,三旬說妙,九十天來講一個妙字,一個妙有很深的義理在裏面。「地藏」兩個字也是非常有學問的,裏面道理也非常深,非常廣。地即土地;藏者,寶藏。我們每一個人就像大地一樣,看起來很普通,很平常,但是我們每一個人有如來智慧的寶藏,但暫時被泥土蓋覆住了。
有一次我特意到一個開礦的地方看,因為我常常看到佛經裏面把佛性比喻成一種礦山,我就去看看他們淘金整個過程。我看到,他們把泥土樹木移走,然後一層一層挖,然後用水來洗,洗了多少遍以後,金子慢慢就顯現出來。
在《地藏十輪經》裡面講到:「安忍不動,猶如大地;靜慮深密獨如秘藏,故名地藏。」是說菩薩處於甚深靜慮之中,能夠含育化導一切眾生止於至善。菩薩具足如來藏,三德秘藏,無量妙法,則能度脫無數眾生,登彼覺岸。
三德是指佛的三種功德。凡是成佛以後有三種功德,第一叫法身德、第二叫般若德,第三叫解脫德。法身德是佛常住不滅的法性身,無不周遍: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法身,法身遍一切處。第二叫般若德,是佛的智慧,無量無邊的智慧。第三種德叫解脫德,解脫德是佛所證得的最勝妙的法,最殊勝的法。
地藏的「地」有七種含義在裡面。
第一種是「能生義」。地能夠生長一切生物和植物等;菩薩能夠生長一切善法。在地藏菩薩身上不斷地修一切善法,不斷的修行不斷地度化眾生,他心都是充滿了慈悲、智慧,跟普通人不一樣。
第二是「能攝義」。土地能攝一切生物,令安住自然界中;那麼菩薩呢?「菩薩攝取一切妙法於大覺心中,亦複如是。」菩薩也是一樣,能夠攝取一切妙法,你智慧沒有顯現出來的時候,你感覺到你是你,他是他,我是我,當有一天你開悟了,明心見性以後,你發覺到世間所有萬事萬物,離不開你的自性,包括我,包括你,包括他,離不開你的自性,這是大乘佛法的妙用。
第三是「能載義」。土地能負載一切,所有植物、動物等安住世界之中;菩薩負載一切眾生,比喻非常好!你要做菩薩,你不是一個自私自利,不是一個自了漢,成為菩薩以後,你的義務就是去普度一切眾生,眾生的快樂就是你的快樂,眾生的痛苦就是你的痛苦,所以你到了菩薩的境界,所有的一切眾生跟你是生命的共同體,是一體的,所以所以佛教說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。這時候你有同體大悲的心,如果沒有菩薩的這種慈悲心的話,你痛苦是你的事情,他一點感覺都沒有,但是到了菩薩的境界以後,他能夠負載一切眾生,由眾苦交煎的此岸,而達快樂清涼的彼岸,希望所有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從煩惱痛苦的此岸,到了清淨快樂的彼岸。這是菩薩的精神,菩薩的心永遠都在掛著我們,所以為什麼在佛經裏面說,諸佛菩薩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。
第四是「能藏義」。土地能含藏一切礦植等物;菩薩能夠含藏一切妙法,亦複如是。佛教說我們的心能夠含藏一切法,我們常常講說皈依三寶,表面上你是皈依外在的佛,外在的法,外在的僧,但是從理體來講,我們皈依是皈依我們自性的佛,自性的法,自性的僧,我們心中有佛,心中有法,心中有僧,所以作為菩薩能夠含藏一切妙法在我們心裏面,
第五是「能持義」。是什麼意思?土地能持一切萬物任運生長;菩薩總持妙善使增長,亦複如是。所以菩薩就像大地一樣,能持一切萬物任運生長,菩薩總持妙善使增長。
第六是「能依義」。土地能為一切萬物所依;菩薩為一切眾生所依,做一個菩薩不容易,菩薩有大智慧,大慈悲,大威德,菩薩是我們一切眾生所依,所以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?因為佛法僧三寶跟普通人是不一樣的,他值得我們依靠,值得我們皈依,值得我們學習,所以我們常隨佛學。
第七是「堅牢不動義」。地性堅實不可移動;地代表結實堅固,菩薩的心性堅牢如金剛,不可破壞,不可移動。菩薩的心性是什麼?慈悲的心性,地藏菩薩這種慈悲的心性,堅固如金剛,他發願,度眾生這個願永遠不變,所以地藏王菩薩,這個地有七種含義在裏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