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六)
五重玄義的釋名、辨體、明宗、論用、判教,接下來我們說辨體。
《地藏經》以不思議性識為體。先要瞭解「性識」這兩個字的含義,性是你的真心,你的真如,你的佛性,你的清淨心。這些我們都有,只是現在被蓋覆住了,唯有明心見性,自性才會顯。
識是什麽呢?識是妄心,是你的虛妄分別識。我們每一個人現在用的心,不是真心,而是虛妄分別心。所以,性是佛性,識就是我們的染汙識。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都是用染汙心在想、在做,所以我們在做事過程當中,一半是對的,一般是錯的,一般是快樂的,一般是煩惱,因為這個識不定。識一迷了,你做的事就是不好的事情,就生煩惱了;當你這個識沒有了,你的真心顯現出來的時候,這個時候你想得很清楚,對人也很好,做事也做得有條有理的,你的善心就顯現出來,所以我們人就在性與識兩者之間徘徊,就是不定。用佛的自己的真心,再根據九法界眾生的妄心,來說這部地藏經的道理。
第三就叫明宗,明宗就是具體修行的方法,《地藏經》以不思議行願為宗。具體修的方法有四個方面:
(一)教孝就是孝敬父母。孝,就是孝敬父母的意思。
(二)教施。施就是佈施,《地藏經》告訴我們,佈施的功德不可思議,我們唯有能夠做到佈施,那麼你才能夠得到福德,所以叫捨得、捨得,有捨才有得。這個「捨」不僅僅是金銀財寶方面的捨,還包括你的智慧,你的知識,你的專長,跟大家分享。你對人家好,人家就對你好;你對人家不好,人家就對你不好。我們心的力量是無窮的,當你恨一個人,你不喜歡一個人,你想害一個人,那麼對方是可以感受到的;如果你的心愛一個人,幫一個人,想去成就一個人,那麼這個人的心也能夠感受得到,這個就是心的力量。所以我們如果有這個心來佈施別人,幫助別人,別人也可以感受到。
(三)教願。願就是發願,我們每一個人讀了這部經之後,我們要學會發願,願也是一種力量,所以我們就叫願力。有了願,你就有了一種動力。在家人有在家人的心願,出家人有出家人的心願。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有修學佛法人的心願,所以這個願是非常重要,可以成為志向。
(四)教信。信什麼呢?就是信因果,信六道輪回,信因緣果報,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的四個內容就是,教孝、教施、教願、教信。
第四就是論用。本經以不思議方便為用。每一個前面都加一個「不思議」,就是不可思議,不思議方便,就是《地藏經》裏面的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,不是凡人的境界,而是聖人的境界,是不可思議的方便。菩薩度化眾生,為了度更多的眾生,普門示現,權巧方便來度化眾生,所以這部經,是以不可思議方便為用,所以《地藏經》有很多不可思議的方便法,來度化眾生,讓我們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,最後契入佛道,這個是地藏經裏面的這種特色。
(一)《地藏經》說:佛告四天王,「如是菩薩於娑婆世界閻浮提中,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。」 地藏王菩薩在這個娑婆世界,閻浮提中,用百千萬億方便而為教化,你看就是用各種各樣權巧方便,來教化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。
(二)地藏菩薩用種種的方便來教化我們。釋迦牟尼佛了知娑婆世界的眾生根基低劣,善心易退。所以佛告地藏,「汝須百千方便,勸是等人,勤心莫退。」 所以釋迦牟尼佛他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太瞭解了,善心很容易退下來,所以告訴地藏王菩薩,你一定要用各種各樣的方便,來勸娑婆世界的人勤心莫退,就是精進勇猛,修學佛法的心不要退轉。
(三)地藏菩薩又說:「 但於佛法中,所為善事,一毛一渧,一沙一塵,或毫髮許,我漸度脫,使獲大利。」 所以我們所在娑婆世界的眾生,就算你做得很少很少的這個善,那麼地藏菩薩都用各種各樣的權巧方便來成就你,讓你得到更大的利益,目的是什麼?希望你超出六道輪回之苦。所以地藏王菩薩為什麼要到地獄裏面度眾生?六道裏面最苦的就是三惡道(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)。地獄裏面有八寒地獄、八熱地獄、無間地獄,所以地獄眾生是最苦的。
第五就是判教相。本經以無上醍醐為教相。按照天台宗的判教相,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時講《地藏經》。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九年,那麼他講得最圓滿、最徹底、最了義的法,就是法華涅槃時,就是最後快要涅槃的時候那八年。所以我們稱為圓教大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