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十一)

釋迦牟尼佛告訴地藏王菩薩說:「一切眾生未解脫者,性識無定,惡習結業,善習結果。為善為惡,逐境而生。輪轉五道,暫無休息,動經塵劫,迷惑障難。如魚遊網。將是長流,脫入暫出,又復遭網。以是等輩,吾當憂念。」

雖然釋迦牟尼佛他要離開人間,但是還是捨不得我們受苦的眾生,所以他老人家非常慈悲,「一切眾生未解脫者,」 為什麼不能解脫呢?「性識無定」。「性」就是佛心,「識」就是虛妄分別識,就是妄想。我們人有時候心很清楚,有時候糊裏糊塗,就在清楚跟不清楚之間徘徊,所以有時候做善,有時候做壞。

「惡習結業,善習結果。為善為惡,逐境而生。」 我們為什麼有時候做善,有時候做惡了呢?就是因為我們對外境的執著,外境的環境都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跟好的人在一起,我們的心就善了,就做好事了,如果跟壞的人在一起,你的心就壞了,「逐境而生,輪轉五道」,這裡邊為什麼不講六道?變成五道,大家知不知道?本來我們通常講說六道輪回,這裏為什麼講五道呢?另外一道跑到哪里去了?就是阿修羅道。阿修羅道可以獨立的作為一道,《楞嚴經》上告訴我們,除了地獄道之外,其他的四道天、人、鬼、畜生都有阿修羅。所以就不把它另外分為一道,所以叫五道或者叫五趣。

有一次,有一個人問一個修行人說,什麼叫做阿修羅道?這個修行人就用粗話罵他一頓,這個人氣得要命,他說這就是阿修羅道。我們每一個人當發脾氣的時候,失去了控制的時候,這就是阿修羅道。所以這裏面講「輪轉五道,暫無休息」,從來沒有停息,在六道裏面一直在輪回,「動經塵劫」,你看起心動念,你一念之差,你就到六道裏面輪回,就到三惡道裏面去,所以「動經塵劫」,你看我們人就是這樣子,「迷惑障難。如魚遊網」。就像這個魚遊這個網以後,你不小心就被抓起來了,將是長流,脫入暫出,很不容易出來以後又回去了,所以「又復遭網。以是等輩,吾當憂念。」 所以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性識無定,常常造業到三惡道裏面受苦,所以釋迦牟尼佛非常擔憂,掛念。

那麼地藏王菩薩是怎麼樣對釋迦牟尼佛承諾呢?我們看看地藏經裏面講的。

「爾時,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,涕淚哀戀,白其佛言:我從久遠劫來,蒙佛接引,使獲不可思議神力,具大智慧。我所分身,遍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。每一世界,化百千萬億身。每一身,度百千萬億人,令歸敬三寶,永離生死至涅槃樂。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,一毛一渧,一沙一塵,或毫髮許,我漸度脫,使獲大利。」

你看世界各個分身的地藏菩薩,合在一個形,「涕淚哀戀」 你看地藏王菩薩多慈悲!他的身分佈到各個地方去度化眾生,化百千億化身,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,你看一個身體就能度百千萬億人,「令歸敬三寶」,讓這些眾生,明白因果,皈信三寶,「永離生死至涅槃樂」。永離生死之苦,到了究竟清淨涅槃之快樂,「但於佛法中所為善事,」 在佛法裏面不斷的行善, 「一毛一渧,一沙一塵,或毫髮許,我漸度脫,使獲大利。」 儘管我們做小小的善,那麼地藏王菩薩都會成就他們,得到大利益。「唯願世尊,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!」 這個時候地藏王菩薩安慰釋迦牟尼佛,說你不用憂慮,以後的惡業眾生,我們都會盡全力去幫助他們,「如是三白佛言:唯願世尊,不以後世惡業眾生為慮!」 所以地藏王菩薩也是非常的慈悲。

「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!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,遍百千萬億世界,分是身形,救拔一切業報眾生,若非如來大慈力故,即不能作如是變化,我今又蒙佛付囑,至阿逸多(彌勒佛)成佛已來,六道眾生,遣令度脫,唯然世尊,願不有慮。」

地藏王菩薩也是非常的謙卑,他說承釋迦摩尼佛的威神之力,他的身體「徧百千萬億世界。分是身形。」 地藏王菩薩非常感恩釋迦牟尼佛,給他威神之力,讓他能夠分身到各個地方去度化一切眾生, 「即不能作如是變化,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。」阿逸多就是彌勒佛。

我們讀這部《地藏經》會十分感動。地藏菩薩在佛面前發的這個願,他能夠把這個身體變化成好多身體,到百千萬億世界,分是身形,救拔一切眾生,去度化一切眾生,所以這個地藏王菩薩的願力非常的了不起,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。我們讀了這部地藏經以後,我們要激發我們的慈悲心,激發我們的願力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講這部地藏經他的目的,所以不僅僅是念地藏經,還要學習地藏經,還要去感受佛菩薩的那種慈悲心,這是最重要的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