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地藏經》要義(十二)
《地藏經》里講的因果觀念是十分重要的。我們知道人與人相處講緣分,做每件事都有因果。懂得因果關系之後,為人處事就比較看得開,就能夠擺脫嗔恨心的煩惱,得到自在。
《地藏經》裡面的因果觀念,是貫通三世,就是從過去,現在到未來。現在西方國家,西方的哲學也好,心理學也好,他也講因果,但是他講的只是一世因果,好像心理學,他也講到short-term memory跟long-term memory。那麼最初就是從胎教開始,所以因果是從胎教開始,所以好多西方心理學家,他們在探討這個心理學的時候,常常會遇到一個瓶頸,遇到一些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,像有的小孩子生下來以後,能夠懂幾種不同的語言,有的小孩子生下來,他就告訴他父母,他以前住過什麼地方,他父母在什麼地方。那麼從西方心理學來講,沒辦法解釋,但是從佛教的三世因果來講,非常容易說明,因為佛教裡面所講的因果,不只是這一生的因果,過去現在未來。
在生活當中,你會看到有一些人,一看到就討厭他,沒有什麼理由。那麼有另外一些人,一看到他就喜歡他,這就是一種緣分。這種喜歡跟不喜歡,這個因不是在這一生,而是多生多世的因緣,我們在我們這一生當中,有時會看到好多很好的人,很好的朋友,那麼有的人這一生中會遇到好多不好的人,朋友,這個都是怨懟,都是多生多世結下來的這個結,那麼這一輩子要來還債的。
不管是我們的父母,或者父母對小孩,或者是兄弟姐妹,乃至於先生跟太太,這個都是有因緣在裡面的,他才會生在一家裡面,所以在一家的人裡面,有的是來還債的,有的是來討債的,只有這兩種人他才會聚在一起。所以我們佛教裡面說如果是來討債的,在一家人,那麼他就每天弄到你不開心,生煩惱。這個是八苦之一怨憎會苦。所以我們釋迦牟尼早就說過了,在一家人裡面,每天吵架,每天不開心,生煩惱,這個都是怨憎會苦。
那麼有另外一種人很幸運,很有運氣的,就是來還債的,這個小孩對父母非常的孝順,先生對太太非常好,太太對先生也非常好,都是來報恩的。所以我們佛教裡面說,一家人要麼就是仇人,要麼就是恩人。那麼你明白了佛教這個三世因果的道理,當你遇到這種不好的人在你家裡的時候,你只能去面對它,接受它,因為這是一種怨懟,這是一種果報,你欠了人家債,你現在要還人家。那麼人家對你好的話,你要感恩,人家對你好,你也對人家好,所以我們懂得佛教因果道理,對我們為人處事,對處理人際關系,就比較能夠看得開,不然的話你老是看不開,你會很煩惱,因為您想不明白,心裡面就有這種嗔恨心,那就會惡性循環。
所以我們佛教裡面說,慈悲無敵人,只要你心裡面有慈悲,就沒有敵對的人,沒有仇人,所以我們學習這個《地藏經》裡面因果報應這個道理以後,那麼對人對事,對一切事物都能夠看得開。你看像現在最近,天災人禍頻繁不斷,有的好好的,突然之間地震,死了。像某地突然之間地下管道,煤氣管道爆了,死了。有的飛機出事,死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,我們這個人在世間上是很渺小的,是很被動的,說走就走了,不是說保證你活到七十歲、八十歲、九十歲。不是的。隨時隨地我們都會隨著這個因緣走。所以佛教裡面說來時隨緣來,去時隨緣去,四大本空,五蘊非有,你在哪裡?大家明白了這個因果道理,平常我們就要廣結善緣,我們對任何人,不管是認識的,不認識的,我們要有一個善心來對待,來廣結善緣,那麼將來下一輩子就有好多朋友。如果你不結善緣,你自私自利,那麼以後你到哪裡去都沒有朋友,人家都不喜歡你,我們要交朋友都希望這個人是一個很善良的人,很慈悲的人,很有肚量的人,絕對不會交一些很小氣的朋友,所以我們佛教就是說我們要有慈悲心,要有寬容心,去廣結善緣,不要去結這種不好的緣。
有了因果觀念以後,我們比較容易面對現實。很簡單,比如像同樣是父母生下來的兄弟姐妹,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問題,每個人命運不一樣,有的人身體不好,有的家庭有問題,有的事業上有問題,因為他的業力不一樣。所以佛教裡面講,各人生死各人了,各人吃飯各人飽。你修你的,他修他的,先生修先生的,太太修太太的。我們在臨走的時候,誰都沒辦法幫忙,所以佛教裡面有一句話說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我們走的時候什麼東西帶不去,唯有一樣東西跟你走,就是業力,什麼業力呢?就是你平常所做的善的跟惡的,跟你一起走。所以我們明白這個因果道理以後,我們就能夠容易去面對現前的各種不同的這種境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