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新會新聞》鄉親談
本報編輯部策劃報導
黃學昆(加拿大《北美時報》總編輯,中國廣東海外聯誼會理事)
彈指一揮間,“新會新聞”專版不覺已在加拿大刊發一週年了。這是勇於創新的廣東江門市新會外僑局及《新會僑刊》奉獻給海外鄉親的一份厚禮、一個精神家園;也是《北美時報》為旅加新會鄉親搭建連通家鄉橋樑盡的一份心、出的一份力!
已經與讀者見面的52期“新會新聞”專版,以全方位視野,抓住時代脈搏和中國崛起的主旋律,精選最能反映新會政治、經濟、社會發展變化的時事新聞報導,挖掘這個歷史和文化底蘊深厚僑鄉的名人、史蹟、鄉音、風情,在一個不大的報紙版面上圖文並茂地集中向旅加新會鄉親、海外華人,全方位宣傳、推介、展示了在改革開放中奮進的新會。正由於此,旅加新會鄉親的心更加與家鄉貼近,互動更加緊密;先僑足跡早已遍佈全球的新會,在“一帶一路”宏圖背景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時代中,正以全新視野及堅實腳步進一步走向加拿大。
“新會新聞”專版刋發一年中,我欣喜地看到本地新會鄉親捧讀“新會新聞”的如饑似渴之情,接待過直接到報社索取報紙的讀者,聽到過中文報業資深同行對該版的高度專業評價,“新會新聞”版在加拿大真正是“一紙風行”!作為一個媒體人和新會人,我為此深感高興。
在此,再次感謝《新會僑刊》編輯部全體同仁為“新會新聞”刊發所付出的汗水和努力,並祝“新會新聞”版未來更上一層樓!
湯友志(中國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,加拿大潔能科技公司董事長)
2017年7月1日,是加拿大建國150週年大慶,同時也是《北美時報》“新會新聞”專版創刊一週年紀念日,可喜可賀!一年前,加中兩家媒體《北美時報》社和《新會僑刊》雜誌社合作,在加拿大每週星期五出版“新會新聞”專版。從此,加拿大以至北美地區的華僑華人鄉親、讀者,每週都可以通過北美時報,獲得僑鄉新會的最新消息,瞭解到祖籍地的發展和進步,並感受其積澱深厚、豐富多彩的文化信息。
作為祖籍新會、生於和長於廣州、現定居於多倫多的華人,我近年致力於加中兩國的科技交流和合作,往返於加拿大和中國多個城市之間,江門市新會區的變化和發展也都一一歷歷在目。新會作為改革開放初期就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名列前茅的縣級市/區,近年也面臨著產業升級、經濟轉型的挑戰。作為中國國務院僑辦海外專家諮詢委員、江門市僑智庫專家和低碳發展學者,本人十分樂意為新會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盡心盡力。
知識經濟的今天,先進科技和高層次人才,不單是國家競爭力的要素,更是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所在。新會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同時也是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,在吸引高端人才和引進先進技術與理念方面也必須勇於創新、善於實踐。希望《北美時報》“新會新聞”專版可以在這一方面,也為新會作出貢獻。同時,更希望《北美時報》與《新會僑刊》的合作,可以提供加拿大的一些先進理念和過往經驗給新會借鑒。期待《北美時報》“新會新聞”專版不但成為鄉情的紐帶,《北美時報》與《新會僑刊》的有關合作更可以發展成為人才、理念交流和科技、經貿合作的橋樑。
葉國良(加拿大多倫多新會同鄉會會長)
我與旅居加拿大的新會鄉親一樣,對“新會新聞”在加拿大出版發行感到激動而又高興。來自僑鄉新會的鐵路華工,也是最早參與開拓加拿大的第一代華人,共同為建設加拿大社會作出過巨大貢獻。隨著中國改革開放,旅居加拿大的新會鄉親越來越多,在多倫多估計應有數萬人之眾。大家在工作、學習之餘,時刻保持著與國內親友的密切聯繫,關心著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動態。“新會新聞” 的出版發行,正好滿足了我們這些海外遊子的需要,並且是十分及時。
毎期的“新會新聞”,圖文並茂地介紹了家鄉新會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教育、民俗、歷史,讀來熟悉而又親切;精心選取的新聞報導,讓人一報在手就全面瞭解到家鄉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、面貌的日新月異。我們同鄉會的鄉親毎到《北美時報》發行當天,都早早地去等候報紙到來,以一睹“新會新聞” 為快。
希望《北美時報》與《新會僑刊》進一步加強合作,有條件的話,將“新會新聞”加頁擴版,增加更多的新聞內容,讓大家足不出門就能更多地瞭解家鄉亊。
趙嘉平(中國詩詞協會會員,書法家)
《北美時報》的〝新會新聞〞專頁面世已經將近一年。一年來,該專頁成了我等新會鄉親眼中的一個福音。在這裏,我們得知到很多令人興奮的岡州好消息,得遇過不少熟悉的新會故朋舊友,還徜徉過不少鍾情的葵鄉青山綠水!在此刻,我不得不衷心感謝該專頁編輯們一年來的睿智運作和辛勤勞動。
我唯一感到有點美中不足的是:專頁文稿中的一些錯別字還未能完全消除。另外,《北美時報》的讀者群,除了新會鄉里之外,更多的是來自香港、台灣和世界各地的華人。這些華人,平日使用的都是繁體字,而認識的簡體字卻不多,其中有些人對簡體字的感情還有點那個呢。所以,《北美時報》長期使用繁體字,這一點,本來是無可厚非的。但問題在於:專頁的寫作者和編輯者們,平日讀的寫的都是簡體字,現在要交給讀者的卻是他們不大熟悉的繁體字,這樣就得將繁簡體加以轉換。電腦轉換繁簡體字,本來十分便捷,一點即就,但有時容易出現差錯。而繁體字讀者對簡體字往往是有點過敏,遇到〝遺棄〞、〝鬆樹〞等寫法時,便會感到無法接受。
現行簡體字中,有的是一個字由多個繁體字簡化而來,這幾個繁體字的字義有時候並不相同,所以在簡體字迴轉繁體字時,就要因義而異,不要搞錯。例如〝余〞字,姓氏的〝余〞和〝剩餘〞的〝餘〞都簡作〝余〞,而〝師範〞的〝範〞與姓氏的〝范〞,都合用〝范〞。所以,在使用電腦轉換時,要特別留意不要出現〝餘氏宗親〞和〝範仲淹〞等差錯。爲儘量減少這樣的差錯,我建議編輯們在進行繁簡轉換時,盡當做到電腦與人腦兼用,在電腦轉換完成後,再用人腦跟進,使文稿在過得人眼之前先過得自己眼。這樣,就有可能把差錯減少到最低限度,把編輯質量提升到最高水平。
薛永立(金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)
七月一日是加拿大150週年國慶日,七月也是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的週年之慶。自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出版以來,定期介紹家鄉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,並詳盡地介紹了家鄉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,也報導家鄉近期發生的新聞,受到了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的廣大新會籍鄉親的鍾愛,由於居住在大多倫多地區的新會籍鄉親人數眾多,所以每到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出版當天,眾多鄉親們早早就到時報的派發點領取,由於出版數量未能滿足廣大讀者的要求,經常有鄉親為了拿時報轉轉數個發放點才能拿到。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成為了居住於大多倫多地華人瞭解新會的一個窗口。有些新會籍鄉親移民加拿大後很少回新會老家,但是他們仍然惦記著家鄉,尤其是關心家鄉的近況。自從《北美時報》有了新會版,我們這幫居住於大多倫多地區的新會人就多了一份精神食糧!我希望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能報導更多的具有新會特色的新聞,每期除了報導一些綜合性新聞外,還要有些專輯介紹,如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走進雙水鎮、走進古井鎮等,一個鎮一個鎮地介紹每個鎮的特色,從人文景觀到歷史,從飲食文化到旅遊景點等等內容。讓居住於北美的新會人乃至於所有華人、西人更加瞭解新會,提高新會的著名度。衷心祝願《北美時報》新會版越辦越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