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三十七)
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
禪定智慧等功德莊嚴清淨的心,這就叫修道。修這個定跟修這個慧,來莊嚴我們的佛性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本具這個佛性,但是我們的佛性擺在那邊太多年了,我們到娑婆世界生生死死,死死生生不知多少劫,不知多少年,時間長了,我們的佛性都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,財色名食睡,種種的塵埃染汙了。所以我們現在要清淨我們的佛性,怎麽樣清淨我們的佛性,就要修定,要修慧,唯有定跟慧才能莊嚴我們的佛性,來凈化我們的心靈,所以莊嚴佛性者,亦即莊嚴佛土,當我們能夠把我們心中的佛性能夠清淨莊嚴以後,那麼這個佛土自然而然就會莊嚴。

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惠能大師聽到「一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以後開悟的。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訶薩。摩訶薩是什麼?摩訶薩是大,我們常常念觀音菩薩,地藏王菩薩,文殊菩薩,普賢菩薩,自在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,就是大菩薩的意思。那麽菩薩是什麼?覺有情。覺有情兩個含義。第一本身他是一個覺悟的有情;第二,他希望他所證悟到佛法的道理讓別人也覺悟,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所以叫菩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,應該像上面所講的,生起清淨心,要無得,要沒有這個相,沒有這個念,不能執著,生起清淨心。同時不應住色生心,不能住色,不能去執著眼睛所看到的一切的色法,這個色不止是男女色的色,就是眼睛所看到的所有一切法,就是叫色法。我們佛教裏面説,我們六根對六塵,眼耳鼻舌身意,眼睛對外在你看得到的東西都叫色法,這是佛經裏面的名詞。所以不應住色生心,你不可能執著這個色來生這個心。

當我們生起菩提心清淨心,我們要莊嚴我們自性的時候,我們不應該有所著,不應該有一個先決條件,最重要當下這一念,我們保持清淨心,我們不要有任何的妄念,那麼這才是真正的清淨心。所以叫不應住色生心,同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這個色法我們不能去執著它,同時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,任何的聲音我們也不能去執著它,乃至於香、味、觸、法,都不能去執著,這樣生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,才是清淨心。

最後一句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就除了上面所講的色聲香味觸法,裏面你不能去執著它,同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對任何東西你都不能去執著它,自然而然生起清淨心,所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這個心不是我們的肉團心,也不是我們的分別心,也不是我們的凡夫心,這裏面講的心就是菩提心,或者叫清淨心,或者叫佛性,最重要是最後一句話,要慢慢去體悟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為什麼不能去執著它?當你發起這個清淨心,菩提心,佛性的時候,為什麼不要去執著它?因為你執著它,你得到的心不是清淨心。所以我們想要莊嚴佛土首先要清淨我們的心。

那麽什麼叫清淨心?從自行流出,不離自性。我們的清淨心不介外求的,不是向外求來的清淨心,大家知道,我們成佛就是證悟到我們這個佛性,佛是沒辦法求來的,你本來心中沒有佛,你再怎麽求,求不到的。我們本有佛性,我們證悟到諸法實相,然後你得到這個法身,得到你自己心裏面的佛,這裏面講什麼叫清淨心,不是外來的清淨心,而是從自性流出來的,這就是佛教說:「萬法不離其心」。我們現在看到世間所有一切法,其實離不開你的自性,從自性裏面流出來的,不離自性。

我上一次在湛山禪院教大家坐禪的時候,叫學員觀聽流水的聲音,小橋流水,你聽到水嘩啦嘩啦響,然後讓你去開始用般若觀照去分析,這個響的聲音,是一個聲音,還是多重聲音,流的水是相同的,還是差別的。從這種相裏面去慢慢用般若關照去分析去瞭解,這個流水聲音本來面目是什麽,然後再進一步觀想水的聲音從哪里來的,是真實的聲音,還是虛假的聲音,這個聲音是哪里來?《楞嚴經》裡面觀音菩薩耳根圓通,就是讓你仿聞聞自性,通過外在的聲音,慢慢體悟到外在的聲音不離當下念頭,不離自性。從自行流出,不離自性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