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三十三)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無得,是指阿羅漢在修行過程中,他要空其所有,要把一切法都空除掉了,不能有所舍,也不能有所得。一般凡夫都會有一個舍,有一個得,我舍掉什麽東西,我想得到什麽東西,這是我們凡夫的知見,人們通常都會這樣想。但當修行修到一定程度,到了四果阿羅漢,他不再有得的念頭,正因為他沒有「得」跟「失」,所以他可能證得阿羅漢,如果他有所得,有所失,那麽他永遠在三界六道裏面跟我們差不多,不能成為聖人。
到了聖人,他一定無我、無相、無得、無念,沒有念頭,沒有妄念,沒有雜念,內心非常定,心如止水,非常清凈;能夠修到阿羅漢,他的定力一定是很不錯的。具足一定的禪定,不像我們凡夫有好多妄念,妄念紛飛,所以阿羅漢叫「無念」。
正因為無我、無相,所以證得聖果的人絕不會說自己得果了,如果證得聖人的話,他是水到渠成的,修行修到一定程度,自然而然得到阿羅漢果,並不是求來的。求來,這是我們凡夫、人天乘的人才會有的思想。我們拜佛,我們有所求,這當然不是說不好,比起阿羅漢,比起菩薩,比起佛來講,境界就比較淺一點,到了聖人境界就比較高。我們先從有相,先從有所求,然後到無所求。
我們大家到湛山聽經也好,拜懺也好,學佛也好,首先是有所求,求什麽呢?希望我們能離苦得樂,希望我們在佛法裏面得到利益,得到清凈,這是一個好的開始;但是也要知道,我們學佛學到最後要「破相」,破到最後不要有執著,不要有有所得,有所舍的心;有所得有所舍的心,就叫分別心;分別心就是有生滅,有生滅的心就是一個虛妄心,那你就錯用心了。佛教裏面要你真心顯現,要用你的真心來學佛,不是用你的虛妄心,虛妄心是有生滅的,這就是聖人跟凡夫知見的不同。
《金剛經》第九分有這段文:「世尊!佛說我得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。」這是須菩提講的話,他說:世尊啊,你說我得了無諍三昧,人中最為第一。這是什麽意思呢?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他對空義有一定的境界,他跟人無所爭的,人家說他什麽,他不跟人家爭,不跟人家辯論,這是須菩提修行的一個特色,釋迦牟尼說他得了「無諍三昧」,這三昧就是定,所謂定就是不管人家對你怎麽樣,你都不會太去計較,所以叫無諍三昧,這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法門,因為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不跟人家爭,釋迦牟尼講他人中最為第一。
在釋迦牟尼弟子中,他在解空方面是第一,無諍方面是第一,釋迦牟尼贊嘆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為什麽呢?因為其他阿羅漢還有一個執著,說自己是離欲阿羅漢,唯有須菩提沒有這個念頭,「世尊,我不作是念:‘我是離欲阿羅漢’」。雖然他是一個離欲阿羅漢,但是在須菩提心念裏,不會說我是一個離欲阿羅漢,他這裏面要表達的是一種般若思想,般若思想就是無所著,就是叫你不要有所著,一個人有所求,有所著,有這個相的話,在修行境界方面就有局限性。他之所以成為人中最為第一,解空第一;之所以成為第一離欲阿羅漢,能證到無諍三昧,因為他跟一般人不一樣,他跟一般的阿羅漢不同。
所以講「世尊,我不作是念,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!我若作是念:‘我得阿羅漢道’,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!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。」阿蘭那,在印度語是寂靜處的意思,就是修清凈道,到一個很清靜的地方修行,我們以前在閩南佛學院讀書,後山就有一個阿蘭那行,太虛大師,弘一大師,有好多高僧大德在那裏靜修的一個地方,叫阿蘭那行。
這裏講「世尊!我若作是念:‘我得阿羅漢道’」。如果我這樣想,我得阿蘭那道的話,「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!」釋迦牟尼佛絕不會說須菩提專門在修清凈道,「以須菩提實無所行,」因為須菩提在實相方面無所行,沒有一個相,沒有一個行,所以才說他是阿蘭那行。以般若思想說,如果你執著這個相,你就沒有辦法證到果位,正因為你無所求,無所得,你才能夠證到這個果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