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三十二)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《金剛經》第九分這樣講: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作是念,‘我得阿羅漢道’不?」須菩提言: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作是念:‘我得阿羅漢道’,即爲著我人眾生壽者。」
這句在《金剛經》裏面也是非常有名的,講到四果阿羅漢。佛教修行的次第到了第四果就證到阿羅漢。釋迦牟尼佛問須菩提,如果一個人修行證到阿羅漢,那麽這個阿羅漢能夠說我得到阿羅漢嗎?須菩提說:不也,世尊!不可以的,「何以故?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」這個阿羅漢就是我上次跟你們介紹的,佛教裏面有五乘佛法,我們修行是有次第的。第一乘是什麽?人天乘。我們在坐各位現在在人天乘,還在生死裏面,六道裏面輪回,我們現在還有迷惑,還有見惑,還有思惑。見就是見解,有時候對見解不清楚,還有思惑,思想的迷惑。第二乘是聲聞,還有緣覺,還有菩薩,還有佛,一共就是五乘佛法。
這裏講阿羅漢,阿羅漢是什麽意思呢?阿羅漢屬於小乘佛法,小乘的聖果,他不是大乘的果位,不像觀音菩薩、地藏王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是屬於大乘的果位。那麼,阿羅漢的特色是什麽呢?阿羅漢了知生死是空的,所以他超越了生死,不在三界六道裏面受苦。但是他對這個空太偏激,太執著了,所以阿羅漢是偏空的,是偏空證果的阿羅漢。
菩薩跟阿羅漢有什麽不一樣呢?菩薩在空中悟到一個假有,假有裏面有個真空,就是大乘佛法裏面常常講的真空離不開妙有,妙有離不開真空,就是空假不二。小乘的阿羅漢只是偏空,執著這個空,他沒辦法在空裏面「從空出假」。大乘佛法講從空出假,在空裏面發現有一個假。就是一個假像,有個作用,世間所有一切東西是空的,但是不要忘了一切法都有一個相狀,有一個作用。修到了菩薩境界,有大智慧以後,他就從空出假,在空裏面他知道一切眾生還有生死,還有受苦,一切眾生還在這個娑婆世界,他發起悲願來度化眾生。就像阿彌陀佛當法藏比丘的時候,他看到娑婆眾生太苦太苦了,所以發了四十八願,每一個願都希望來度化眾生,這是菩薩的精神跟阿羅漢的精神不同。
阿羅漢有三種意思:
第一種含義是殺賊。這是一個形容詞,比喻這個賊是煩惱賊,什麽叫煩惱賊呢?就是我們修行人要修到六根清凈方為道。怎麽修到六根清凈?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,你不要被外在所騙了,所迷惑了。六根清凈,我們雖然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對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無所動,心不被外物所動。我們常常講: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。說明我們修行人要有定力,不管外在的境界是什麽,我們眼睛看到,是好看的不好看的;耳朵所聽到,是順聽的逆聽的,或者其他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其他的塵,不管它是什麽樣子,我們心無所動,你證到阿羅漢果,他就跟你殺賊,殺賊就是不被外在的塵埃所轉,要殺煩惱賊,才能去除見惑跟思惑,我們凡夫有見惑有思惑,有見解上的迷惑,還有思想上的迷惑,到了阿羅漢就覺悟了,就沒有見思惑的困擾。
第二種含義就是應供。所謂應供,就是(應人天之供養)。修到阿羅漢,雖然比不上菩薩跟佛證到無上的智慧,但是他比起我們人間的人,或者比起天上的人好多了,起碼對宇宙人生有一定的認識,最起碼他能夠超越三界六道之苦,所以他有諸果可以應人天之供養;
第三種含義叫無生。所謂無生,就是阿羅漢已經了生脫死,下一生不會到六道裏面來輪回受苦,所以叫無生。為什麽把阿羅漢叫聖人呢?之所以他能夠成為聖人,首先他要達到一定的境界,首先要無我,如果阿羅漢有個執著,說我要證到阿羅漢,他永遠沒辦法證到阿羅漢,在修行過程當中要把它空掉,把這個我破除,破了我以後才能成阿羅漢。聖人首先要無我、無相。所謂無相,他不能說我想當聖人,如果他心裏有這個想法,有人相,這也不對的。所以沒有一個相,沒有一個我相,沒有一個人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