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三十六)
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
《金剛經》第十分這樣講:須菩提!於意何?菩薩莊嚴佛土不? 」「不也,世尊!何以故?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 這里面講菩薩莊嚴佛土什麽意思,大家知不知道?從字面上來看的話就是好像説,我們要莊嚴佛國的淨土,那麼怎麼樣來莊嚴佛國的淨土?是不是叫你來搬磚啊,搬瓦?或者掛燈籠呵,這叫莊嚴佛土。這里面所謂的莊嚴佛土就是用我們清淨心來莊嚴佛土,那麽這個清淨心跟莊嚴佛土有什麼關係呢?

如果你看《六祖壇經》,或者你看《維摩詰經》,你就會找出答案。《維摩詰經》里面怎麼講?「心淨則國土淨」,你心清淨以後呢,國土自然而然就清淨莊嚴,那麽心清淨以後有一個什麼好處呢?那麼你所現相的一切境界都是清淨的。

我們現在大家都住在多倫多,有的人覺得多倫多很好,有的人覺得多倫多普通,有的人離開多倫多,同樣的一個環境,為什麼每一個人感受都不一樣?就是每一個人福報不一樣,有的人有福報,來了以後就覺得這邊山明水秀,空氣很好,社會很好,各方面都很好,什麼東西都很順利,找工作也好找,一下子就找到工作了。這就是你的福報所顯現的,就是你心清淨,有功德,有福報,那麽你所顯現的,現前的這個境,也是清淨的。

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 」也是《華嚴經》里面所講的:「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 世間所有一切是唯心所造現的,你心清淨的話,現前的國土就清淨了。你心里面有時候有煩惱,有執著,你現出來這個境也是不清淨的,也有煩惱。所以這里面說莊嚴佛土,是用我們清淨心來莊嚴,那麼什麼是清淨心呢?

如果你執着一個莊嚴這個相的話,那你就沒辦法凈化你的心靈。為什麼呢?因為心里面有得有失,那你就有分別,有分別就有比較,有比較就有煩惱,有煩惱心你就不清淨了。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坐禪?做到心專一境,心當下非常清淨,沒有第二個念頭,那麼這個才是清淨心,如果你心里面想東想西,有比較的話,你心沒辦法清淨。你心沒辦法清淨的話,當然你沒辦法清淨莊嚴國土。所以這是個有連貫性的,因此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
我們的心不要執著,不要有比較,我們要平常心是道,每天做我們該做的事情,活在當下。《金剛經》里面說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也不可得。 我們的虛妄心都是剎那、剎那在生滅,你找不到一個實實在在的心,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,當下這一念,不要起第二念,不要有妄念,當下這一念保持清淨心,當你當下一念這個清淨心能夠保持住,那麽你就住在般若智慧裡面。

我們上面説,應怎麼様住,怎麽樣降伏其心。我們要怎麼樣住在般若智慧裡面,就是當下一念這個清淨心;沒有第二念,沒有比較,沒有生滅,那你就跟般若相應了。所以我們要莊嚴道場,怎麽樣莊嚴道場,怎麽樣清淨我們的心,就是以禪定,以智慧等功德來莊嚴清淨心,亦稱為修道,我們修道,修什麽道呢?這個道裡面有好多含意,修這個道,道也可以是「道者,徑也。 」就是道路,什麼道路呢?就是希望通過佛法道理,從凡夫的果位,修到成佛的果位,這就是路,就是通道。從凡夫的境界,到了聖人的境界,怎麼樣才能通達呢?

唯有修行佛法才能通達,所以叫修道。那麽修道修什麼呢?修道就是修心,要修一個清淨心。怎樣才能修一個清淨心呢?就是你要修禪定,所以這個禪定在佛教裡面是非常重要的。

太虛大師曾經在他書裡面這樣講:「中國佛教的特色在於禪。 中國的佛教離開禪的話,那麽這個佛教就沒辦法很完整的把它表達出來。不要說是中國的佛教,就是印度的佛教,乃至全世界的佛教,它的特色在於禪,為什麼這樣講?一切佛法都是從禪定里面出來,佛法是什麼?佛法是智慧的法,那麼這個智慧從哪裡來?只會從禪定來,唯有你禪定修到很高,很深,有一定的定力以後,由定產生智慧,那你才能悟到佛法的道理,如果你沒有禪定的功夫,你就沒有智慧,沒有智慧你就沒有辦法體悟到佛法的道理,如果沒有智慧的話,即使是《金剛經》的般若思想很好,那麽你用凡夫的心來解釋,那全部都變味了。那就不是般若思想,就是另外一種理論了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