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三十四)
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
無諍三昧就是不與人爭,在生活當中這是很重要的,現在的人特別是受過西方教育的人,喜歡辯論,每個人有我見,我的立場,我的思想,我的觀點。有時候所表達觀點是對的,有時候為了自己的觀點,太標榜自己,就會產生社會的動蕩不安。因為每個人的我見太大了,意見太多,思想就沒辦法統一。

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要學到無諍三昧,是非以不辯為解脫,要想開點,用般若思想觀照。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像《金剛經》講,是虛幻不實的,這樣我們不會跟人家爭,我們前面講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句話非常重要,當我們跟先生,跟太太,或者跟家裏人吵架的時候,就可以把《金剛經》裏面的句子拿起來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那麽你就不會吵了,正因為我們太執著這個相了,所以我們會計較,會吵架。如果你能夠有智慧觀想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不管人家怎麽罵你、說你,你都不會去計較。

所以,無諍三昧在修行非常重要,須菩提不見有三昧可證,故也人中最為第一。在須菩提的心念裏面,不見有三昧可以證,三昧就是定,他並沒有覺得我得到無諍三昧,正因為須菩提心裏沒有這個念頭,在人中他是第一位。須菩提不見有欲可離,故也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,須菩提跟其他阿羅漢不一樣,其他阿羅漢覺得高興,心念這樣想,我已經離欲了,是一個清凈的比丘阿羅漢。可是須菩提不是這樣,須菩提不見有欲可離,故也他是第一個離欲阿羅漢。這是釋迦牟尼贊嘆他的話。

《金剛經》第十分:「佛告須菩提:於意何?如來昔在然燈佛所,於法有所得不?不也,世尊!如來在然燈佛所,於法實無所得。」剛才講到羅漢證到阿羅漢的果位,當一個人證到阿羅漢的果位就沒有執著。現在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,用另外一種方法讓須菩提明白般若實相的道理。

用什麽例子呢?就是用釋迦牟尼佛在很早以前修行,修到第二個阿僧祇劫的例子。他是跟燃燈佛在一起修行,那時候燃燈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老師,他在那裏學習佛法。用我們凡夫來講,他學習佛法,燃燈佛跟他授記做佛,應該他有所得,有所求,得到了佛法的什麽利益。但是從實相般若角度說,「依法有所得不?不也, 世尊。如來在燃燈佛所依法實無所得。」這句話用我們世間的邏輯來講好像不大通,但是從所實相般若來說的確這樣。如果你這個法實有所得,那麽這個法就不是佛法。

為什麽呢?你要悟到一切的佛法,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這是《金剛經》告訴我們的。是佛法是用文字般若表達出來,這個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,佛法是正法,是一個心法,能夠讓你離苦得樂,轉迷成悟,用文字般若表達出來。佛法,非佛法,就是觀照般若,你沒有觀照般若的話,你就把《金剛經》當成是佛說的,以為這個就是佛法。那你就錯了,你就沒有觀照的智慧,沒有觀照的般若,還是停留在般若智慧上面,你沒有進步。

當我們到第二個境界的時候,「佛法非佛法」。為什麽說非佛法?就要用般若觀照,去觀照為什麽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不是佛法?為什麽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這個法不是佛法?因為本來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叫佛法,之所以講佛法,或者講有西方極樂凈土,有涅磐,有菩提,這都是相對我們世間的相而講。有菩提,有涅磐,有佛法,這個非佛法,並不是否定了佛法,而是透過外相去認識事物的本質,沒有一個相,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叫佛法。大家想想,有哪一個固定的法叫佛法?應該叫法無定法。我們為什麽把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所有的經典叫佛法?他是對機說法,對這個機說這個法,把這個人度了,這個就是佛法。沒有一個固定的法叫佛法,有一個固定的法的話,那麽這個法就變成是一個教條。所以佛法遍一切處,無處不是佛法。如果你不懂的這個般若觀照,執著一個法叫佛法,就有局限性。所以「佛法非佛法」,這是觀照般若;,然後「是名佛法」。

這就是實相般若,我們瞭解《金剛經》的過程,從文字的般若,到觀照的般若,來修、來觀照、來體悟,到最後證悟到諸法的實相,進入實相般若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表達的義理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