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一)

若復有人,於後末世,能受持讀誦此經,所得功德,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,百分不及一,千萬億分、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」這裏面就是比較功德。  比較說如果有一個人在將來,就是指我們現在末法時代,如果能夠受持,按照《金剛經》裏面的道理,依教奉行,來理解般若思想,並能夠讀誦此經,那麼所得的功德有多大呢?「於我所供養的諸佛的功德,百分不及一」,釋迦牟尼說,雖然我以前供養過好多好多的佛,在當時來講是很多很多了,釋迦牟尼佛到處都去供佛,得到供養諸佛的功德,但是比起有一個人能夠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來講的話,一百分不及一分,千萬億分、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意思是說如果你能夠受持讀誦,能夠推廣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你的功德比你去供養,你去佈施,你做其他的功德還要來得大。

佛為什麼這樣說呢?「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。」唯有法供養,唯有讓你有般若的道理,你最後才能夠轉凡成聖,到最後成佛,皆共成佛道,這個才是釋迦牟尼。他降生到人間,弘法的本懷,這個般若思想的功德,比世間所有一切功德都大。

「了知萬法皆空,心無所得。」在世間所有一切法裡,能夠體悟到一切法空無自性,心無所得,在我們心對任何的東西無所得,無所捨的時候,見諸法的實相,我們的心要無所得,那麼才能見到諸法的實相,如果說有所求,有所得,有所取,有所捨,那你就永遠沒有辦法見到諸法的實相是什麼,所得實相的功德。

「無漏無為,如等虛空,遍一切處」。如果當你在一切法悟到是空無自性,心無所得的時候,你見到這個實相,得到了這個實相以後,在實相裡面包含了一切的功德,因為在行一切的佈施,或持戒,或忍辱,或精進,或禪定,或智慧的時候,你無所得,無所求,因此你得到的功德才是無量無邊。

你得到了這種功德,得到了福德,等同虛空一樣,遍一切處,是說很多很多的意思,虛空是很大的,如果無相的佈施得到的福德,就是遍一切處,就像虛空一樣。我們常常在拜佛的時候觀想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,皈依佛兩足尊,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呢?因為佛具足兩足尊,哪兩足尊?就是佛足、慧足,它的慧足是什麼?般若的妙智慧,它得到非常高深的智慧,為什麼它得到佛足?因為它有般若智慧,他在一切法裏面不取一切法,不著一切法,悟到諸法本空,悟到一切法的實相,終日他度眾生,無眾生可度,因此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等同虛空一樣,所以佛就等同虛空一樣廣大。

須菩提!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議。」 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,當知是經,這部《金剛經》裡面道理不可思議,是我們凡夫、外道、小乘難以思議的一種義理,一種妙法,果報也不可思議。如果說我們受持讀誦演說抄寫這部《金剛經》,我們的果報也不可思議,所以了知般若德的義理是非常重要的,那麼什麼叫般若呢?般若是不生,般若叫「法而如是」,每個人都本有般若智慧,所以般若是不生,沒有一個生相,也沒有一個滅相,般若唯有你悟,你有這個智慧,你就找到般若,你沒有智慧,你就找不到了。

就像我們現在這個講壇,24小時都有電,如果你找不到開關的話,那麼不管你怎麼樣,這裡面都沒有燈光,晚上黑暗暗的,那麼如果你有智慧,知道開關在哪里,開關一開,「啪」一下,這裏面一片光明。所以我們心也是這樣的,你沒有悟性,你沒有智慧的話,那麼永遠找不到般若,所以你有悟性的話,當下覺悟,一念覺悟般若現前,所以般若沒有生也沒有滅,般若本來就在那個地方,就看你有沒有悟性。

般若不生,無相,般若也沒有一個相,沒有講這個般若是一個長的,還是圓的,還是扁的,還是什麽相,般若沒有一個固定的相;無境,般若也沒有一個境,沒有境,沒有有境跟無境的差別;無住,般若也不執著一個法;無我,如果有我,見不到般若,唯有破除了我見,我執,那麼才能見到般若;性空,你要見般若,你要悟到萬法皆空明佛性,一塵不染證禪心,悟到萬法皆空了,你就明瞭這個佛性,你就找到這個般若,不然的話,在一切法裏面,你沒有悟到萬法皆空,永遠見不到這個般若是什麼。我們這部金剛般若道理不可思議,為什麼呢?從裡起心,這個《金剛經》叫我們來受持,怎麽樣受持呢?要從般若理體裡面來起心,來修行。我們要修行首先要明理,明瞭理以後修行才不會走歪路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