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七)

《金剛經》第二十七分: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於法不說斷滅相。」須菩提認為不需要具足三十二相來證到菩提,是著了無見,那麼這個無見就是一個斷滅見,法身可以斷滅,斷滅不見法身,如果你認為你要證到這個法身,證到這個菩提,不具足三十二相,那這個是一個斷滅見,「若見諸相跟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我們要見到如來,見到法身,見到我們每個人自性,我們要見到一切法裏面,知道當體即空,空中有有,有中有空,空有不二的道理,那麼才真正證到法身,見到如來。若離色而見空,無色而有空,是斷滅空,不能見到法身,如果你也離了色,離開三十二相這個色相來見這個空,無色而有這個空,沒有這個色而有這個空的話,這個是斷滅見,就像有的人說,人死了以後什麽都沒有,一滅永滅,這就是斷滅見,不能見到法身。

須菩提!若有人言:如來若來若去、若坐若臥,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」這裡面就講諸行無常是生滅法,生滅滅矣,俱滅無漏,這句話大家讀聽過,這個是我們在修學佛法要明白諸行無常,一切法都是無常的,沒有一個固定的相,沒有固定有個來相,有個去相,有個坐相,有個站相,生滅滅矣,如果悟到一切法都是因緣法,所生成的沒有一個固定的相,沒有生也沒有滅,叫生滅滅矣,寂滅無漏,那麼你就證到這個涅磐了。世間說一切法當體是無常的,那麼你知道這個無常是有生滅的,離開這個生滅的話,你才能真正悟到這個真常,悟到這個實相是什麼,你才能夠真正超越這個煩惱,這個痛苦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很深的一個道理。法身沒有來相,釋迦牟尼佛到人間不來而來,來成正覺。所以法身沒有來相,法身法爾如是,在那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雖然到這個娑婆世界,為了度眾生,八相成道,來成正覺,但是法身無來相,他來到人間不來而來,來成正覺;法身無去相,這個法身既然沒有來,當然沒有一個去的相,所以無去而去。釋迦牟尼佛雖然遠離我們人間,涅盤了,示顯涅盤了,其實他法身不動,沒有一個去相,為什麼沒有去相呢?因為法身本來就沒有來,所以沒有去,就是我們八不中道裏面說,不來亦不去,不生亦不滅。

最後講到「如來說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」。這個也是《金剛經》裡面另外幾句話很重要的,大家知道什麼意思,「須菩提!一合相者,則是不可說,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」本來這個一合相是不可說不可說,妙不可言,可是凡夫之人貪著其事,一定要把這一合相說成一個什麼東西,雖然這個和合一相,若見有和合相,即非和合,這個和合相,如果你見這個和合相,就不是一個和合相,若不見有和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這句話你們要去參一參,雖然這個和合是有一個相叫和合,若見有這個和合相,其實本身就不是和合相,如果不見有這個和合相,才叫是一合相。

我們舉個例子,像我們行菩薩道,想要轉凡成聖,從凡夫位到了菩薩,我們一定要修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就是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六種波羅蜜可以從煩惱的真實此岸,到了清淨涅磐彼岸。所以六波羅蜜是菩薩的一合相,六種波羅蜜和合在一起,若按照這個法來修行,那麼就是一合相,那麽在六合相裡面我們把它分開出來,每一樣的東西佈施,你不能執著有一個佈施的相叫佈施,所以佈施即非佈施。最後一個,般若即非般若,第六波羅蜜,波若即非般若,所以叫般若,如果般若有一個實在的相叫般若,那麼就不叫般若,所以六波羅蜜即非六波羅蜜,所以六個波羅蜜其實不是六波羅蜜,所以叫六波羅蜜,為什麼呢?因為六波羅蜜每一度裏面,就每一個波羅蜜本身,就不能執著有一個實在的波羅蜜叫什麽,連這個佈施都不可以執著,般若也不可以執著,所以每一個相裡面都不可以執著。那麼什麼叫波羅蜜?是有六種東西組合在一起,所以稱為六波羅蜜,所以不見有和合可得,因為每一樣的東西都是空無自性的,都是假合的,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,「證菩薩無生法忍是名一合的實相」,什麼叫一合的實相?這一合的實相,就是非相,所以叫一合相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