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三)

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。」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裡常常講到「如來」,那麽「如來」是什麼意思?如來即諸法的如義,什麼叫諸法如義?即諸法的真理。在佛教裏常常用這個「如」,比如「真如」,或者「如如不動」,或者叫「法而如是」,這個「如」的意思就是如如不動,就是指諸法的真理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他説,我是真理的發現者,不是真理的創造者。因此,釋迦牟尼跟其他宗教的宗教家講法是不一樣的,其他宗教家就是,我說的是真理,不是我說的就不是真理。釋迦牟尼講「法而如是」, 一切諸法的真理本來就在那裏,沒有生也沒有滅,沒有來也沒有去,一切法的真理本來就在那裏,釋迦牟尼佛找到這個真理,證到菩提,成佛了,那麽藥師佛,阿彌陀佛,乃至將來的彌勒佛,還有我們各位讀者,我們將來成佛了,也是證悟到諸法的真理,所以諸法的真理對所有一切眾生都是平等平等的,每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佛,就是找到這個真理,是真理的發現者,不是真理的創造者。

如來者,是諸法的空。什麼叫如來?你不能把他當成有一個相叫如來,那麼這個就不叫如來。所以如來者是諸法的空義,如果你證悟到諸法的空義,那你就是如來。有一法不空,不能成為如來,如果對世間所有一切法,你有一個法空不掉的話,你永遠成不了佛,佛的代名詞就是證到諸法的空義,有一法不空者,不能成為如來。什麼叫如來?就是一切法沒有生也沒有滅,法而如是。

《金剛經》裡面第十七分: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於是中無實無虛。」為什麼釋迦牟尼所得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沒有實也沒有虛?是什麼道理?佛教裏面講這個實,就是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相,叫無實。我們凡夫講虛跟實,跟佛經裏面講虛跟實,它的義理是不同。菩提無一法可得,是為無實。在菩提裏面沒有一個法可以得,乃至於這個佛法,你都不能說我得到佛法,我得到阿羅漢,我證到佛果。如果有一法可得的話,這個就不是佛法,就不是阿羅漢,不是菩薩,不是佛。正因為無一法可得,你才能夠證得,所以叫菩提無一法可得,是為無實。

一切法都是空無自性的,沒有一個實體,「惟是從菩提流出的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,是為無虛」這個就是佛法的道理,這句話非常有意思,菩提沒有一法可以得,所以叫無實,但是無實並不是什麽都沒有,無實裡面有不虛的東西。什麼叫不虛?從自性菩提所流出來的,通過修行,通過般若觀照的修行,到最後你成佛以後,你得到無量無邊的妙用。

什麽妙用呢?就是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。三身:就是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。四智:就是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。五眼:就是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。六通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。但這些在常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,在佛眼中是真實不虛的,是為無虛。所以在菩提的自性裡面是無實,但是從無實裏面產生種種的妙用,這就是不可思議,所以我們在天台宗裡面就是真空妙有,菩提是自性,是本空的,但是在本空裏面產生了種種的妙有,一切法從因緣生,是故一切法性空,是為無實。

我們進一步解釋為什麼叫無實,因為一切法都是從因緣生起來的,是故一切法的性,它是空無自性的,一切法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,假名為有,是為無虛。為什麼無虛呢?一切法都是有種種因緣和合而生的,有一個假名存在,有一個體相,有一個作用,所以叫無虛。舉個例我說這個花是空的,但是大家眼前看到有花的相,還有這個花,大家看,擺在這個講臺上,能夠莊嚴這個道場。我們桌子說是空無自性的,但是這個桌子有它的相狀,知道這是一個長方形的桌子,或者圓方形的桌子,或者是一個四方形的桌子,還有這個桌子有這個作用,可以在這邊做講臺,可以來演講,我們吃飯的時候,我們需要桌子,我們看書的時候,我們需要桌子,所以這個桌子本性是空的,但是它有它的體相,有它的作用,所以在無實裡面它有無虛的地方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