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五)
「須菩提!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 這幾句話在《金剛經》也是非常出名的。大家讀《金剛經》一定對這幾句話不會陌生的,這意思是說,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這個心是一個生滅心,是念念都在生滅,剎那剎那都在生滅,過去的心已經過去了,未來心還沒有來,現前的心念念都在生滅,你找不到你真正想要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心。
過去心已滅,現在心無住。我們現在心呢,它沒有固定在一個地方,都是剎那剎那在變異,未來心還沒有生,覓心了不可得。當有一天你覓心了不可得,你就開悟了,你就有般若智慧了,我們現在覺得找到心了。我知道我以前是什麼,現在是什麼,未來是什麼,我很了解我自己。其實一個人你覺得你很了解你自己,就是不了解你自己。
佛教講你過去的心已經過去了,現在的心無住,未來的心還沒有到,就像我們看瀑布一樣,眼看瀑布好像是靜態的,其實你走近瀑布時候,瀑布的水不斷在流,所以它的聲音,你說這聲音是從哪裏來?然後這個水呢,你現在看到的水是現前的水,還是過去的水,還是未來的水?瀑布這種情況,就像我們每個人的心一樣,你抓不到的,這個心念不斷在生滅。
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更不可得」,叫「三心不可得」。為什麼?因為你所看到,所攀援的都是虛妄心,都是分別心,就像二祖慧可大師,去見菩提達摩,他覺得他以前當將軍的時候殺了好多人,心裡不安,很煩惱,他就去見達摩祖師,達摩祖師説你來幹嘛?他說:我要安心,達摩祖師問他:「你把心拿給我看。」在這個當下,慧可大師覓心了不可得,他開悟了。所以達摩祖師把禪法傳授給慧可大師。
六祖惠能是這樣解釋的:「過去心不可得者,前念妄心,瞥而已過,追尋無有所處。現在心不可得者,真心無相,何以得見。未來心不可得者,本無可得,習氣已盡,更不復生。」
唐代窺基大師說:「世親雲,此示彼相續顛倒也,謂以過去未來故不可得,現在心虛妄分別故不可得,如是示彼心住顛倒,諸識虛妄,以世觀故。」聯繫到「奇哉!奇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。」我們也可以說,對於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的執著,是虛妄的。
《金剛經》第二十一分,「須菩提!汝勿謂如來作是念:‘我當有所說法。’莫作是念,何以故?若人言:如來有所說法,即為謗佛,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!說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說法。」
有的人認為釋迦牟尼有所說法,執著這個相,執著這個法是一個實實在在的,那麼釋迦牟尼説,如果有人說我有所說法的話,這是在誹謗佛,因為佛所說的法,他不會去執著這個是法,所以如來以寂滅的心來契寂滅的法。大家知道,如來以寂滅的心,就是他修行修到一定的程度以後,證悟到諸法實相,這個寂滅的心契寂滅的法,他的心跟這個法相契合,相相應,所以證到了,達到人的心跟這個法已經相應了,沒有能修的我,沒有所修的法,它兩者相應了。
以無心得法,亦以無心說法,沒有這個心來得這個法,才是真正得到這個法,如果有個心説在得法,那麼就有分別了,有能悟的我,跟所悟的法,那麼就是有分別,那麼就不能成佛,正因為他無心得法,亦以無心說法。若有心只可以說生滅法,如果你有心可證、可得、可說,那麼這個就是生滅法,這個不是實實在在的佛法,生滅法不是佛法。
佛法是一個「法爾如是」,本來佛法是不可以說的,但是釋迦牟尼為了權巧方便,用文字般若來表達出來,然後希望你通過觀照般若去體悟,到最後證悟到諸法的實相,這個才是真正的佛法,如果說你把這個佛法當成一個實實在在的相,這個叫生滅法,那麼生滅法就不是佛法,不是究竟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