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八)
在《金剛經》的三十一分裡面説:「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」什麼意思呢?諸法本來就是離名離相,是一個假設,釋迦牟尼為了要度眾生的方便,有這個名相,其實呢,一切法本來是離開了這個名,離開了這個相,諸佛為法安名,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了讓我們瞭解般若思想是什麼,所以他用權巧方便,用文字般若把它表達出來,諸佛為 法安名。
就像提到過的,須菩提問這部經應該叫什麽經?釋迦牟尼講這部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經,我說金剛般若波羅蜜,即非金剛般若波羅蜜,是名金剛般若波羅蜜。所以釋迦牟尼方便安立這個名詞,叫我們不可以執著這個相,所以叫諸佛為法安名,為這個般若經裏面的道理安一個金剛般若波羅蜜,故有法相,那麽這個相是表法,用這個名相來表一切法的義理,眾生依法相而修行,我們眾生依了這個法相,明白這個道理,那麼發起這個菩提心,來行這個菩薩道,所以依法來修行,這是一個權巧方便。
相於表法,眾生以這個法相來修行,當你悟道的時候,知道一切的法相都是空無所得,沒有自性,即非法相,那麽你就悟到一切法相即非法相,你明白到釋迦牟尼講《金剛經》,即非《金剛經》,才是真正的《金剛經》。所以即非法相,是名真實法相,如法相為空,故名真實法相,如果你在法相有所執著,有所住,有所貪著,有所分別的話,那麼這個法相不能空的話,不明真實法相,這是《金剛經》裏面的精華。
我們可能注意到了,《金剛經》中用的最多的句式是「……者,即非……,是名……」。有研究者,統計過,這樣的句式有以下這麼多:
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
如來說三十二相,即是非相,是名三十二相。
是實相者,則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
如來說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
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如來說人身長大,則為非大身,是名大身。
如來說莊嚴佛土者,即非莊嚴,是名莊嚴。
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。
如來說諸相具足,即非諸相具足,是名諸相具足。
眾生,眾生者,如來說非眾生,是名眾生。
所言善法者,如來說即非善法,是名善法。
凡夫者,如來說則非凡夫,是名凡夫。
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。
佛說微塵眾,即非微塵眾,是名微塵眾。
如來說一合相,則非一合相,是名一合相。
世尊說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即非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,是名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。
所言法相者,如來說即非法相,是名法相。
佛陀反復告訴我們這些,其用意是什麼?作為般若體系的經典,當然是一再地引導我們體會事務背後的般若智慧,而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上。這些文字是《金剛經》的一個重要立論:即所有的東西,都只是語言文字的名相施設而已,有它背後要傳達的真相,而真相不離兩邊也不即兩邊。這種立論被稱為《金剛經》的三段論,以闡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不二哲理。著名詩人龔自珍在詩裏也說:「空觀假觀第一觀,佛言世諦不可亂。」可見,空觀是佛教的第一要義。
就像愛因斯坦所說:「宇宙分為可知的形而下層面,和不可知的形而上層面:前者是宇宙的外在表相,感官所及的物質世界,是知識的領域;後者是宇宙的內在精神面,超乎人的理解力,是藝術和宗教的領域。」後一種領域,不能僅靠名詞、推論來理解,更需要我們用心去讀用心去體會。
「當知是經不可思議,果報亦不可思義。」「善男子,善女人,受持讀誦此經,若為人輕賤,是人先世罪業,應隨惡道;以今世人輕賤故,先世罪業則為消滅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希望我們能夠推廣金剛般若的思想,能夠讓更多的人知道,不單單讓其他人知道,同時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要受持,要讀誦,要書寫,要演說這個《金剛經》。你如果常常讀誦《金剛經》,你心中就有法身慧命,你心裏面就有般若智慧,你心裡有般若智慧,天龍八部,天上的人都會來供養,都會來恭敬。為什麼我們常常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,就是這個道理。
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謹記,謹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