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卅一)

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 為什麼說它是福德多呢?「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」,這個是福德,但是沒有真正福德的性,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」大家想一想,為什麼他是福德多呢?「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」後面有個性很重要,如果它不是一個「性」字的話,那麽就不同了,意思完全不一樣。

鳩摩羅什翻譯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用字非常得精確,多一個字不行,少一個字不行,如果把這個「性」拿掉,整個意思就不一樣了。何以故?是福德,就是佈施,花了那麼多的七寶來佈施,那麼他的福德應該是很多,爲什麼説他很多福德?即非福德性,因為他不是福德的性。

同時從外表方面來講,說他有三千大千這麼多的佈施的七寶,所以他的功德多,他的福德多,但是不是他的福性多,福性是不增不減,沒有多也沒有少,如果說講福性的話,沒有功德,沒有福德,正因為他講的不是福性,講有相的福德,所以說他是福德多,但是這個多還是有局限性,多是相對少來講,這個多並不代表最多最廣,這個道理比較深,讀者覺得可能會覺得有點混亂,多就是多,為什麼多不是最多。這裏面講多,什麼時候是多?因為他是非福性,佛的自性來講的話,是不能說多,也不能說少,就像我們上文提到的梁武帝問達摩祖師,說我佈施,我供僧,我建廟,我有多少功德?達摩祖師跟他講,沒有功德。為什麼沒有功德?從真諦裡面講,從功德的自性裡面講,是沒有功德,沒有功德才是大功德,這裏面說服的很大,不是將佛的性,是講佛的表面,說他的功德大。「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

下面用比較了,比較有一個人用七寶,好多好多的七寶,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佈施,得到很多的福德,

「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」佛教裏説,諸供養中法供養最,一切供養裏面最有意義,最好的,功德最大的,莫過於弘揚佛法,這個講經說法功德是最大的。「若復有人,於此經中……於此經中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受持,怎麽樣受持呢? 「乃至四句偈等,」就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拿四句話,或者是一個句子來受持,為他人說,或者是為他人解說,「其福勝彼。」那麼這種講經說法,或者受持《金剛經》的般若思想功德,比上面佈施功德還要大。

這個就是佛教裡面講諸供養中,法供養最,法功德是最大。為什麼説法功德最大?因爲法能夠讓你從煩惱生死的此岸,到達清淨快樂的彼岸,能夠讓你真正的了生脫死,能跟得到解脫,所以佛教講孝順,你現在幫忙父母,給他東西吃,給他衣服穿,當然是應該要這樣關懷,但是最重要要讓他明白佛法,教他們念佛,教他們能跟了生脫死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這個才是最大的孝順,所以《金剛經》裡面再三強調,我們一定要受持《金剛經》,我們一定要講說《金剛經》這個佛法,讓人家明白,那麼才是最大的功德。

為什麼呢?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這一段文也是非常精彩的,釋迦牟尼解釋給須菩提聽說,為什麼諸供養中法供養最,你能夠受持讀誦演說《金剛經》裡面的一個句子的話,都能夠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,為什麼呢?「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」所以一切佛,一切佛所證到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,皆從此經出,都是離不開般若的智慧,證到這個法,都離不開《金剛經》裏面般若思想。

須菩提!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。後面呢,他又怕你執著,怕你執著《金剛經》裡面講的這些佛法,所以後面釋迦牟尼佛馬上補充一句,所謂佛法者,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,就是《金剛經》,就是佛法者即非佛法,是名佛法。如果你說是阿羅漢,你就不是阿羅漢,所以你是阿羅漢,這就叫你破相,這裏說「佛法者即非佛法」,就是要破你的相。中國有一句話「真人不露面,露面不真人。」說你是一個真人,你老是露面,你就不是真人,真人就不露面。

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