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一)

所在之處,即為有佛」。不管你到什麼地方,你都有佛。因此佛教說:「佛在靈山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。人人有個靈山塔,好向靈山塔下修。」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靈山塔,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道場,我們隨處、隨時、隨地都可以修行,所以我們現在一般凡夫就是著相,覺得我在家裡不能修行,到廟裏面參加法會共修,我才可以修行,但是如果實相般若這個智慧來講,其實道場就在你心中,隨時隨地你都可以在修行。

佛的弟子是佛法的和合,做一個弟子呢,我們不但要學清淨道,同時我們心中要有佛法,要有智慧,要有般若,那我們要常隨佛學,希望跟佛一樣,所以每個佛的弟子是佛跟法的和合,那麼一個人如果是心中有佛,心中有般若,那麽均為人天所尊敬。為什麽你能夠得到人天的尊敬呢?因為你心裏面沒有貪嗔癡,我們心裏面常常都只有戒定慧,沒有貪嗔癡,能夠廣受天人的尊敬,

爾時,須菩提白佛言:世尊!當何名此經?我等云何奉持?佛告須菩提: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這是須菩提請教釋迦牟尼佛,世尊呵,當何名此經?因為這個須菩提聽到釋迦牟尼佛上面所講的般若道理,非常稀有難得,這個道理太好了,須菩提就請問釋迦牟尼説:當何名此經?你講的這部經這麼好,怎麽樣安這部經的名字呢?我等云何奉持?我們應該要怎麼様來依教奉行,來受持這部《金剛經》?佛告須菩提,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這樣講:「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,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。」所以釋迦牟尼佛自己指定這部經的名字叫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,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」。

本來這個經,實相般若,你不可能用一個名字説這本經叫金剛般若波羅蜜。金剛也是假的,般若也是虛妄的,波羅蜜也是不存在的。那麼爲什麼釋迦牟尼要把這部經安一個名《金剛般若波羅蜜》,他的用意是什麼?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有一個入口處,有一個下手的方便,釋迦牟尼主要的目的,讓我們修實相般若,體悟實相般若,但是如果光講實相般若,我們每個人都會睡覺,聽不懂。所以釋迦牟尼叫我們要「以是名字,汝當奉持用這個名字,用這個文字般若來做一種符號,來瞭解實相般若是什麼,然後你瞭解實相般若是什麼以後,接下來應該怎麼樣?就要用觀照般若,就是你要去體悟。

你要去受持,你每天時時刻刻都要跟《金剛經》相應,要按照《金剛經》裡面的這種智慧去生活,去思維,去對人對事,那麽這就是觀照實踐的般若,當你觀照實相體悟般若到一定程度以後,這個實相般若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,到那個時候,什麼叫實相般若唯有你自己知道,你也說不出來什麼叫實相般若。佛經裏面說:「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」我們要從文字的般若來觀照,金剛般若智慧裡面的含義是什麼,我們要通過關照的般若,來瞭解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的道理是什麼,到了涅磐彼岸以後就是實相般若,當你有一天修道修到最後水到渠成,突然之間你證到了,就跟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當下證到了。那麽他得到大涅盤,所以到了涅磐彼岸,就是實相般若。所以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證悟到諸法實相,就是得到實相般若,也是波羅蜜多。

「所以者何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這幾句話非常有意思的,為什麼這樣說呢?須菩提!佛說般若波羅蜜,釋迦牟尼雖然跟你講般若波羅蜜,把這一部經安立般若波羅蜜經,雖然說這個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般若波羅蜜。但是不適般若波羅蜜,正因為它不是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。在好多經典裏面常常這樣說:佛說什麼什麼,即非什麽,是名什麽。差不多好多地方都是這樣講法,最重要就是告訴你不要去執著,唯有你不執著,才能夠顯示一切法。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如來有所說法不?」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如來無所說。」後面就講了,為什麼說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,下面講:須菩提,於意云何?為什麼釋迦牟尼佛這樣講?如來有所說法不?釋迦牟尼有沒有說法?前面講須菩提拜佛言,世尊。這就是講實相的般若,說而無說,故名說也。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這個般若波羅蜜,是一個文字般若,那麼要從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去體悟去領悟去觀照去修行,照見萬法皆空,般若亦空。那麽照見一切法皆空以後,般若自然而然也知道是空,空無所得,故也即非般若。所以真正的般若,現在講出來的般若,不是真正的般若,是一個文字般若,通過觀照般若以後,你悟到一切法都是空的,般若也是空的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