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七)

我們佛教裡面常常講,「著相起惑」,如果你執著一個相,有一個分別心,有一個彼此的分別,對色聲香味觸法有取有捨,那麽你就會生起迷惑。我現在看一個東西,我著色相,這個色不止男女色的色,這個色就是指你眼睛所看到的一切東西。所看到的一切東西有三種情況:有一種情況,就是很喜歡,我很喜歡看這個東西,越看越喜歡;另外一種我不想看,這個人很醜陋,這個人很髒,這個人很可怕,很恐懼,我不想看。無論你喜歡看,也不好,你討厭這個東西也不好;第三種是有時候既沒有喜歡,也沒有不喜歡,這也不好。凡是你對這個色相有所執著,有所取捨,這個都不好,所以叫著相起惑,你著相,不管你這個相是順相還是逆相,還是不順不逆的相,這都會讓你起迷惑。舉個例子,你這個人眼睛貪看,那你多看幾眼的話,這裏面也會生煩惱,你不喜歡看這個東西,你心裡生起嗔恨心,你也生煩惱,你對這個東西沒有感覺,人家以為你是木頭,沒有反應,這也是煩惱,所以著相起惑,煩惱生,一切煩惱都是著相起惑。

離相見性,菩提現前,如果我們見到一切相,不受一切相的執著分別迷惑的話,那我們就可以明心見性。怎麽樣明心見性?我不是常常跟你們講,如果你證到一切法皆空,就能夠證到明心見性。諸法本來就是空的,如果你證悟到空的道理,離了這個相,你就見性了,菩提現前;當你見到你的自性,你的本性,你的清淨心的時候,這個菩提自然而然現前。菩提是一種果,你見性是一種因,有智慧,你開悟以後,你見性了,這個菩提的果自然而然就現前了,真正眼見色,眼睛見這個色法,不應生心。

大家知道這裡面這個心,是指什麼心?眼見色不應生心是什麼心?生心就是妄想、分別、染物的心,不要有所染。我們眼耳鼻舌身意,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,都會容易被外境、外塵所染。這裏面講眼睛見到色法,不應生起分別心,染物心。所謂染物心就是貪著的意思,著色生心是妄心,如果你貪著了外在的這種色法,外在的東西,生起虛妄分別心,這個心是什麼?這個心就是虛妄心,凡夫心,染物心,迷失菩提心,如果你著色生心,這個是妄心,你妄心生起以後,你就迷失這個菩提心。

什麼叫凡夫?凡夫就是被覺合成,我們被覺悟的自性,走向染汙的懲罰,所以我們每天都有煩惱,都有痛苦,每天都想不開。所以叫迷失菩提心,迷失自信。不著色生心是智慧心,如果當我們看一切法,用般若智慧,用觀照般若來觀照,一切法雖然有千差萬別,各種各樣的東西,但是當體即空。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個假相,是一個過程,不管是什麼樣的法,我都不被所轉,不被它來染汙我的清淨心,這個時候不著色生心是智慧心,那就說明智慧心生起來,智慧心生起,又名菩提心,這就是凡夫看世界。它跟菩薩和佛看世界是兩樣的。雖然是同樣一個世界,但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,對這個世界的體悟認識是不一樣的。

釋迦牟尼在這個娑婆世界,我們也在這個娑婆世界,釋迦牟尼佛把這個地方當成佛國淨土,因為釋迦牟尼心清淨,對一切法不起貪著,他如實觀察,當體即空,他明白一切法當體即空,從空出假,知道一切法真空裏面有個妙有,妙有裡有個真空,空假不二,他悟到不二道理,不著一邊。佛是一個得大自在者,大解脫者,我們凡夫不同,凡夫沒辦法悟到諸法的實相,只看到諸法的外表、假相,以假為真,執著了,所以有分別了,因此有煩惱,迷惑這個菩提心,所以聖人跟凡夫看世界是不同的。因此如果我們不著色生起菩提心,這個心就是你的菩提心,這是菩薩發菩提心修行的入口處,最基本的要求,菩薩怎麽樣來發心?怎麼樣來行菩薩道?他就這樣行的,他看世界就是這樣看的,不著色生心,這就是菩提心,所以佛教一直強調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,我們現在在欲界,或在色界,或在無色界,或者在人道,或者在天道,或者在三惡道,那麼都是我們心所造的,所有一切果報都是從心裡面所造出來,三界惟你的心所造的。萬法唯識,我們現在看到山河大地,星辰日月,所有一切法,都是由你這個識變現出來的。好像有的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別的明淨,特別的圓滿光明,很舒服,看了很開心快樂;有的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就掉眼淚,心情很不好。同樣的一個明月,同樣一個時間,看同樣一個東西,可是每一個人的感受不一樣。為什麼不一樣呢?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的識不同,一切眾生的識,分別心不一樣,因此叫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