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三)

《金剛經》裡面所講無念,離相,不能執著,不要有所住,不要有這個念,你要心裡面離相,離念,那心裏面就會得到清淨。如果你能夠把這個妄念觀空了,能夠把這個清淨心升起來的話,妄念的微塵就會轉成清淨的微塵,所以妄念的微塵就能轉化成一個清淨的微塵,因此說如來説非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,所以如來說不是微塵,是名清淨微塵,所以如來在微塵裡轉大法輪。在我們湛山大雄寶殿裡面,如來在微塵裏轉大法輪,為什麼在微塵裡面轉大法輪?微塵裡面可以修一切法,微塵裡面可以讓你的清淨心能夠升起來,微塵裡面可以廣度一切眾生,弘揚佛法,所以叫微塵裡轉大法輪,這說明法法皆是佛法,如果你有般若智慧的話,無論你是在微塵,無論你在什麼地方,都可以轉大法輪,都可以度化眾生,都可以讓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所以「微塵空世界空,即非世界」。所以上面講說「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,為什麼呢?因為你微塵空掉了,那麼這個世界就空了,我們為什麼有千差萬別的世界,就是因為有微塵的妄念升起來,所以我們招感了不同的果報,有的在人道,有的在天道,有的在阿修羅道,有種種道不同,那麼如果在微塵裡面悟到一切微塵,沒有一個實相,是空的,那麽這個世界也是空的,所以叫即非世界。

《金剛經》第十四分,這一分也是非常重要,當你們讀到這一分,你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為須菩提講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講到第十四分時,須菩提這時候明白了《金剛般若經》的道理,他心裡很有感觸,這裏面講:「爾時,須菩提聞說是經,深解義趣」,就是他聽到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通過釋迦牟尼介紹解說以後,深解義趣,深深體解到《金剛經》裏面的道理,《金剛經》裡面的宗趣,它的目的是什麼。

我們從第一品,講到第十三品,大家想想看這個般若波羅密經裡面的宗趣,它最終的目的是什麼?《金剛經》它的最高目標是什麽?希望我們怎麼樣?希望我們成佛,對不對?那麼怎麼樣成佛呢?我們想要成佛的話,應該怎麼做才能達到佛的境界,才能夠做到發的這種發心,這種修行?應該怎麽樣?對!破四相,非常好!要破我相,人相,眾生相,夀者相。唯有破四相,你才能夠發大菩提心,行菩薩道,到最後你才能夠成佛,要悟到一切本性空寂,在空寂裡從空出假,所以佛經裏面是真空裏面有妙有,妙有裏面有真空,空假不二,不執一邊。這個是《金剛經》的思想。

下面一句話:「涕淚悲泣」須菩提聽了以後流淚,看到釋迦牟尼佛講這麽微妙,這麽樣深,這麽樣好的道理,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,就像我們有的人聽到我們在念經的時候,或者聽到我們在講話的時候,他們都會流淚,這是很有感觸。哇!這個法太微妙了!太微妙了!所以下麵講:「而白佛言:稀有,世尊!」須菩提告訴釋迦牟尼佛説,稀有世尊,釋迦牟尼佛你今天所講這個般若的道理非常微妙,在世間上非常少有的。我們在天台宗裡講五時八教,五時裡面剛開始釋迦牟尼講《華嚴經》,以後講《阿含經》,這個《阿含經》是對小乘人講的,這個《華嚴經》是對大菩薩所講的,講《華嚴經》的時候大菩薩聽得非常好,但是有好多小乘人聽不懂,所以釋迦牟尼佛就講《阿含經》來度化小乘人,把小乘人度化差不多以後,開始講《方等經》,所以叫方等時,希望小乘人回小向大,因為釋迦牟尼講說我現在跟你們講的《阿含經》是一個方便乘,方便法,就是從凡夫位到了成佛,中間有這個阿羅漢果,有這個小乘、涅磐,那麼這個是一個方便乘,這個不是一個究竟,所以希望他們回小向大,從小乘到大乘,所以講《方等經》。那麼講了《方等經》以後覺得這些人都已經從小乘歸嚮於大乘的時候,這時候釋迦牟尼才開始講《金剛般若經》,講般若思想。須菩提聽到釋迦牟尼講般若思想以後,他非常激動,他說稀有世尊,「佛說如是甚深經典,」釋迦牟尼今天所講的經典是甚深的經典。「我從昔來所得慧眼,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」他說我自從很久以前得到這個慧眼,我也聽過很多法,但是從來沒有得到如是之經。須菩提是解空第一,當他聽到《金剛經》的時候這樣的感動,這樣讚歎《金剛經》的稀有難得,由此可知《金剛經》在修學佛法的過程當中多重要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