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九)

為什麼説《金剛經》釋迦牟尼說他講的是真實不虛呢?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,這個是真話,如來説一切的諸相,就是世間所有萬事萬物,即是非相,它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什麼,很簡單我們現在看眼前這盆花,你不能把這盆花當成一個實在的相,如果是實在的相的話,那麽花店就要關門了,他就不用開花店了,這個花永遠在這邊好好的,它沒有變,那就不用再插花了,正因為花有花開花落,有成住壞空,有這種變化,所以這個花,非花,故名為花,所以這個花沒有一個實相。

我們這個講壇也是這樣,你看我們今天晚上在這邊講《金剛經》,這麼多人來聽經,有講者有聽者,有課室,那這個叫講壇,再過一個小時,講經完了以後,大家走了,人去樓空,那麼這裏面是什麼?那明天中午在這邊吃飯,就變成一個齋堂,現在是一個講壇,明天就變成齋堂,再過幾天我們在這裏坐禪,就變成一個禪堂,這裡面法無定法,相沒有固定相,所以講壇非講壇,故名講壇。如果講壇有一個實實在在講壇的話,不真實的。所以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,這是千真萬確真實的語言。

「須菩提!如來是真語者,實語者,如語者,不誑語者,不異語者。」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,這個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話,釋迦牟尼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,所以叫眾生,因為眾生是一個相,眾生可以從凡夫修成佛,修成菩薩,修成阿羅漢,每個眾生每天都在變,想想有的十年前很風光,十年以後就是走下坡的,有的十年前很窮,今天賺了好多錢,所以眾生即非眾生,眾生沒有實在一個相,眾生相隨時隨刻都在變,不但我們人在變,我們心也在變。

那麼什麼叫「如語」呢?如就是如實的語,就是如理如説,釋迦牟尼佛如理如説,依法不依人,釋迦牟尼佛以他證悟到諸法實相的道理,如理如説,這個道理是什麼,他就怎麼說,所以叫如理如説,因此釋迦牟尼所講是如語,沒有造作的。

那麽什麼叫「誑語」呢?所謂誑語就是欺騙人家,在《金剛經》裡,釋迦牟尼講般若道理,不欺誑後學,他並沒有騙我們後來學佛的人,所以他沒有講誑語,不需要去欺騙我們,好像現在為了做生意,為了賺錢,他欺騙了客戶。釋迦牟尼佛本來有好多錢,他本來擁有好多物質的東西,榮華富貴他有了。他為了要了生脫死,為了度化眾生,弘揚佛法,捨棄了他的王位,來修行,所以不需要去講謊話,去騙人,對他來講,他不需要這樣做。釋迦牟尼跟我們講的佛法都希望我們離苦得樂,轉凡成聖,轉迷成悟,講了般若思想的道理,因此不欺誑後學,是不誑語者。

那麼什麼叫「不異語者」呢?就是十方三世諸佛說的實相都是一樣的,釋迦牟尼佛說的實相是這樣子,阿彌陀佛也這樣說,藥師佛也是這樣說,我們將來在座各位成佛的,講《金剛經》還是這樣說,所以十方三世諸佛說的實相都是一樣的,因此說釋迦牟尼說的話,不異語者。

法體空寂,無相可得,故名有實。你看《金剛經》裏面不是有實嗎?什麽叫有實?就是法體空寂,一切法的本體它是空無自性的,是空無自性的,是空寂,為什麼呢?無相可得,在一切法本體裏面沒有一個相可以得的,固無有實。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,空寂體中具有恆河沙清淨功德,用之不竭,取之不盡,故也無虛。為什麼叫無虛呢?就在實相裡面具有恆河沙清淨的功德,恆河沙就是比喻,比喻印度有一條恆河,恆河的兩岸有好多沙子,沙子的特色是非常微細,代表無量無邊很多的意思。當你在空寂體中,就能夠具足無量無邊的清淨功德,這種功德用之不竭,取之不盡,故也無虛。

如來所得法不可以說有,亦不可以說無,如來所得什麼法?釋迦牟尼佛證到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,所以如來所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是不可以說有,不能說釋迦牟尼佛實實在在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;也不可以說無,也不能說他沒有證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,釋迦牟尼所說的法,你不能執著有,也不能執著空,要達到非空非有,取之於中道。這樣才能夠真正明白釋迦牟尼所證得的法是什麼,如果這個法有執著的話,變成虛妄之法,那麽不是佛法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