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二)

本報專欄作者:達義法師

有的人問說,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,還是假的?為什麼有西方極樂世界?為什麼叫極樂?這是對極苦來講,對我們娑婆世界,我們娑婆世界堪忍,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苦海的世界。正因為這個娑婆世界有極苦,所以西方極樂是一個極樂。這個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,現在一切眾生在娑婆世界里面受苦,我們通過阿彌陀佛的四十八愿的愿力到了西方極樂世界。到最後,所有人到西方極樂世界,得到不退轉,到西方極樂的宮殿,諸善人在一起了,不斷地精進用功修行,到最後成佛成菩薩,共成佛道以後,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可得。

像這裡面所講的,照見萬法皆空,我們到最後有般若智慧修成觀照,這個般若起觀照以後知道,一切法都是空的,娑婆世界是空的,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空的,這裡面講般若也是空的,故也即非般若。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極樂世界,故名極樂世界。這跟般若是一樣的,這個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,所以見到了諸法的實相,就是實相般若,所以通過文字般若,到觀照般若,到最後見到了諸法的實像,見到了,明心見性了,那麼這個就是實相般若,故云是名般若波羅蜜。

所以大家知道三段: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是文字里面的般若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,為什麼非般若波羅蜜呢?通過這個般若觀照以後,你觀照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,世間一切法是空的,當然般若也是空的,不能去執着它,用你般若來觀照,觀照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是空的,般若也是空的。所以叫觀照般若,到最後你見到一切法都是空裡面,見到實相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是實相般若。因此說,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。所以你們要記得這三段的話,代表了三種智慧,你把世間所有的東西都可以用這個公式來套,來了解,那你都明白了,這個《金剛經》裡面就是講佛說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,是名般若波羅蜜,這裡面表達三種般若次第的修行。

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,是為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。世尊!」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,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非世界,是名世界。」你看三千大千里面所有的微塵,這個微塵在我們的娑婆世界的微塵,已經代表很多很多了,那麼三千大千世界表示更多更多了,是為多否?釋迦牟尼問須菩提説,你說多不多啊?須菩提怎麼回答:「甚多。世尊!」是太多太多了,「須菩提!諸微塵,如來說非微塵」,説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不微塵,釋迦牟尼講說,雖然這個微塵很多,但是如來說非微塵,如來說沒有微塵,是名微塵,也就是說微塵很多,但是釋迦牟尼説沒有微塵,到最後說明微塵很多,大家看下面什麼意思啊?凡夫的妄念多如微塵,我們的凡夫的妄念紛飛,我們每個人你們大家想一想,我們當下你這一念,這一念你有多少個妄念?天臺宗裡面一念三千,在你當下一念裡面具足十法界,那麼每一法界裡面又具了十法界,叫百法界,那百法界裡面,每一個法界里面又有十種如是,那麼叫千如,那麽千如加上你五蘊世間,還有器世間,有情世間,一個人三千法,所以叫一念三千,就是我們一個凡夫一念里面,就具足了三千的戒,由此可以說我們一個人不要說一念,就是你現在一天里面呢,你不知道多少多少個念頭,念頭裡面有多少多少個想法,所以我們的妄念就是跟微塵一樣,非常非常多,那麽妄念跟這個微塵有什麼樣的關系呢?當我們一個人有妄念的話,那麼你就有生滅,有分別,有分別的話,那你就起執着,起了執著的話,那麼你就會有種種業力的現前,所以微塵跟妄念兩者是相互互動的,有這個妄念的微塵作種種業,我們因為有妄念,妄動,所以呢有這個微塵,做了種種這個業,結成了今日不同的世界,我們大家住在多倫多,但是每個人感受不一樣,為什麼不一樣?因為每一個人所造的業不一樣,不要說多倫多,就是我們大家到湛山共修,每一個人感受都不一樣,這是每一個人業力不同。所以妄念微塵空,即非微塵,如果我們妄念的微塵,如果說你能夠用般若觀照,你把它觀空了,不可得,沒有一個實相叫微塵,沒有一個實相叫妄念,你空掉以後,就沒有這個微塵,「妄念空是為無念,無念則清淨」。所以如果我們有般若觀照,知道這個妄念是生滅的,是不可得的,沒有自性的,本性是空的,妄念空了以後,那麼就沒有這個念了。當沒有念的話,無念就是清淨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