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五)
釋迦牟尼講到微塵,這個微塵實非微塵,故名微塵。當下你悟到這個實相,微塵是從文字方面來表達這個法,非微塵用般若觀照,來觀照一切法本來空寂,因為它是生滅法,最後悟到一切法它的實相,本來沒有微塵,故名微塵。微塵本身自體是空的,那麼在空裏面現出一個妙有,所有這個微塵實相,在微塵裡面悟到微塵裡面的實相,那麼在世界裡面呢,釋迦牟尼說:「是世界,非世界,是名世界」。那麼在世界裏面悟到實相,那麼還有三十二相(佛教术语,是转轮圣王与佛的身体所具足之三十二种外貌特征),釋迦牟尼説三十二相,非三十二相,故名三十二相。如果如來執著有三十二相,那麽這個不是三十二相,正因為他不執著,所以這個才是三十二相。羅漢也是這樣,在阿羅漢裡面悟到阿羅漢的實相。所以大家知道什麽叫實相。實相,是這個東西,不是東西,故名這個東西,這個就是實相。這個就不叫實相,所以你不能用我們世間的這種文字道理來解釋佛經,那就錯了。
我在美國紐約大學讀書,我到書店裏面,看到一些學者翻譯的《金剛經》,發現他們有時候鬧出好多笑話出來。因為他的道理不懂,他用字面來解釋,那麼就會歪曲了金剛般若的思想。我講個笑話給你們聽,有一個北京的教授到我們這個閩南佛學院來,他說他懂佛學,有一個小和尚問他,南無阿彌陀佛怎麼解釋?他說你這個小和尚連這句話都不懂,他說南方沒有阿彌陀佛,因為阿彌陀佛在西方,你聽起來對呀,南無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在西方。但是實際上不是這個道理,南無是一個梵文,是皈依、恭敬、禮拜、依靠的意思,並不是南方沒有阿彌陀佛,學者有時翻譯經典在書面著相,就歪曲了佛經裡面的含義。你看像我們字面説微塵實相,世界實相,三十二實相。如果他執著有一個相是實實在在的,這個是三十二相,這個完全是錯誤的,所以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説:「實相,無相,無所不相」,這個才是實相。佛法,非佛法,故名佛法。這個才是佛法的實相。
見實相後流出的功德,那麼如果說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不著一法,悟到實相的道理,不執著一法,廣修一切功德,那麼你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,如果說你修行的話,到最後成佛,那你就可以得到三身、四智、五眼、六通這種妙用,這種功德,這種果報。正因為你見實相後,不執著一切法,你能廣修一切法,那麼你就得到無量無邊的功德。如果說你在修行的過程當中有所求,有所得,那這個功德就有局限,那你永遠沒有辦法證到法身。
「世尊!是實相者,即是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」這裡面解釋什麽叫實相。實相則是非相,實相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相叫相,所以叫非相,是故如來說名實相,那麽這個實相究竟是什麼呢?大家要注意一下,這個實相非有,你不能把它當成一個法,是一個有的。同時你要知道非無,你說有的也是錯的,你說沒有的也是錯的,叫非有非無,那麼非有非無是一個什麽相呢?非有你以為是無的,釋迦牟尼馬上就告訴你了,非無。那非無是什麼?就是有,那究竟是有還是無?所以叫非有非無,即有即無,就像《心經》裡面説,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。」讓你慢慢去體悟,讓你慢慢去瞭解,知道實相般若它是什麽東西,就是非有非無。
什麼叫實相?非生非滅。你認為這個實相有一個生處,那這個不是實相,有一天會丟失,消失了,那也不是實相,所以叫非生非滅,也就是說實相本來沒有生,所以亦沒有滅,不垢不淨,這個實相沒有垢也沒有淨,他本來就沒有染汙,也沒有什麽清淨可言。接下來不增不減,這個實相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釋迦牟尼佛實相是這個道理,並沒有增加什麼,在凡夫這個實相並沒有減少什麽,然後非一非二,這個實相不是一個東西,但是也不是有兩個東西,無生死相,這個實相沒有涅磐相。如果你把這個實相當成一個涅磐相,那麽這個就不是實相。所以既不是生死當然也沒有涅磐,涅磐跟生死是相對的,相對呢,有分別的,這個都是落入歧見,落入第二念,都有分別,都有執著,有所住,所以你永遠悟不到實相。實相是一無所住而生其心,生起這個清淨心,實相就是清淨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