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六)

「須菩提!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」這個波羅蜜是在六波羅蜜裡面其中一個修行的方法,叫忍辱波羅蜜。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,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就是當你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,釋迦牟尼說「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」如果你有一個忍辱波羅蜜這個相的話,那你就有執著,那麼你就有分別,有了分別的話,那麼你就會有分別:能忍辱的是我,那麼被什麼樣的東西來欺壓你,那麽有這個相,就有執著,有分別有執著,那麼你就有煩惱。

當我們在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,沒有我相,沒有人相,沒有眾生相,沒有夀者相,離開了四相,你才能夠真正做到忍辱波羅蜜,人家欺負你,講一句什麼話對你不利,或者是叛逆然後做什麼呢,你心無所著,心無所住,離開一切相,你才能真正如如不動,如果說你有所著,有所執著,那麼你絕對忍不了,一個人的忍耐用凡夫的思想,凡夫的氣量,忍耐性是有限度的,一個人忍到一定程度,他受不了,他就發脾氣,發瘋發狂了,這就是我們凡夫的相,因為我們凡夫有我相,有人相,有眾生相,有夀者相。

在《金剛經》裡面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「忍辱波羅蜜,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,是名忍辱波羅蜜」。你要修到離開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來修這個忍辱波羅蜜,那麼你才真正做到忍辱波羅蜜的智慧,所以這個佛,在這個娑婆世界以忍辱波羅蜜悟道,釋迦牟尼佛他在這個娑婆世界修行,都常常以忍辱波羅蜜來修行,到最後悟道,那麼雖然每天都在修忍辱波羅蜜,不見有忍辱波羅蜜可得。如果說我佛陀現在修忍辱波羅蜜,那這個就不叫忍辱波羅蜜。同樣道理,如果有一個人告訴你說,我的功夫是世界第一,那這個人絕對不是世界第一的功夫。真正最好的,修到最後是非常謙虛的,那麼才是最好的。如果釋迦牟尼在世間修忍辱波羅蜜,如果他有這個忍辱波羅蜜可得,那麽他就不能得到忍辱波羅蜜的實相。所以這個裡面,不見有忍辱可得,證忍辱波羅蜜的實相,是名忍辱波羅蜜。

這幾句話真是非常有哲理,非常符合邏輯思維的,非常耐人尋味的。有的人聽起來好像覺得怪怪的,好像覺得有衝突,有矛盾,或者覺得很難;其實,如果說有一天真正瞭解《金剛經》裡面道理,按照《金剛經》去受持,慢慢去體悟,你會覺得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法,是一個無上甚深微妙之法,不是世間的法,世間的法都有落入歧見,都有局限性的,唯有這個佛法才是廣大無邊的。

「是故須菩提!菩薩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。」所以說須菩提,菩薩應離一切相,就是菩薩對世間所有一切相都不能去執著它。這個離就是不執著的意思,不著一切相,不住一切相,應該不執著任何一切的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說當你在修行佛法,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時候,你不要預設立場,不要有目的,不要有所求,不要有執著,不要執著我現在行菩薩道。

某某人現在在幫一個什麼人,幫了多少錢,花了多少時間,然後希望你做什麼,這是有所著。我們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説「菩薩應離一切相」,要離開一切的執著之相,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讀到這裡,要所有體悟,要有所啟示,我們在生活當中,當我們要幫一個人,我們量力而行來幫忙,我們能夠幫忙人家的話,盡量幫忙他,但是不求回報,不要執著我現在對你好,希望你有一天,你要對我好。你有這個希望,有這個執著的話,那麼以後你會很痛苦,因為你有所求,有所求你就變得很被動,有一天這個人發達了,他不回報你,你的心裏面生起嗔恨心,你就會覺得灰心。本來幫人是一件好事,可是因為你沒有般若智慧,你有所執著,有著這個相,到最後把幫人家的好處變成一種煩惱,一種痛苦,這就是沒有智慧,沒有般若的智慧。

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,不應該住在這個色法,來生起這個菩提心,我們也不應該執著聲音,或者香,或者味道,或者接觸,或者法來生這個菩提心。「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,則為非住。」所以應生無所住心,我們生起菩提心應該無所住,無所著。佛教裏面說「平常心是道。」當我們做任何東西,用這個平常心來對人對事對物,那麽你就不會有以後的煩惱痛苦,所以叫應生無所住心,若心有住,如果你這個心有所住,有所執著,即為非住,那麼就不是住了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