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四十)
「若是經典所在之處,則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」,這句話作何解釋?佛教裏面有佛法僧三寶,對不對?那麼這裏面如果有經典所在,就代表這個地方有佛,我們出家人代表僧,為什麼出家人受人家恭敬、供養、禮拜?他有什麼?他有這個法。所以我們一個人當你修行修到很好,代表佛法僧三寶。如果我們這個地方有《金剛經》是代表有佛存在,那麽如果你受持了《金剛經》具足了佛法僧三寶,所以若尊重弟子呵。那麼就像佛的弟子一樣,受人恭敬禮拜供養。佛的弟子怎麼樣受人家恭敬供養?就是他心中有佛,心中有法,心裡面清淨,具足佛法僧。
由此說明《金剛經》在我們佛法裏面的重要性。上面講這個稀有之法,什麼叫稀有之法?就是摩訶般若波羅密多,這個就叫稀有之法。摩訶大家知道,就是大,般若是什麼?妙智慧,大家記得,般若把它翻譯成妙智慧,從字面裡來翻譯就是智慧,但是我上一次跟你們講過,佛教般若思想裏面的智慧跟我們中國智慧名詞,它的含意是有一點不一樣,更高深,所以前面要加一個妙智慧。般若叫妙智慧,那麽波羅蜜多是什麼?我上一次講波羅蜜多有兩層意思,第一個叫什麼?「到彼岸」。那麽另外一個呢?「度」,到彼岸就從生死煩惱的此岸,通過般若智慧到了清淨快樂的彼岸。那麼度呢?就是這個般若智慧是六度裡面之母,就是前面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都以般若作為指導,由這個六度修行從凡夫位到成佛,所以這個般若波羅密多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度,所以由這個般若而證得大涅磐。我們為什麽修行修到最後成佛,證到佛果,能夠生起大悲心,行菩薩道成佛。都是因為有般若智慧,你才能大悲心起,你才能行菩薩道,到最後證到無餘涅盤。
我們通常講這個佛法,佛法講什麼?佛法不離三德,大家要知道。第一就是法身德,大家知道每一個人成佛以後都可以證到這個法身。佛有三身,有法身,還有報身,還有應化身。我們成佛以後可以證得這個法身,法身是不生不滅,不來亦不去,周遍法界,法身是遍一切處,所以叫無上,沒有另外一個身,能夠比這個法身更加的普遍,廣大,微妙,功德智慧,所以叫無上,叫最上。
第二,般若德。我們修學佛法,修學佛法的要點在那裡?就在於般若智慧,期望我們有般若的妙智慧,讓我們開悟讓我們轉凡成聖,所以般若智慧在我們佛教裏面也是非常重要的,因此叫第一。沒有般若智慧你不能成為菩薩,你不能成佛,所以般若智慧在佛教修行裏面是非常非常重要,叫第一。
第三,叫解脫德。我們佛教裡面的目的就是讓我們解脫,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解脫呢?就是我們有煩惱,我們現在有業障,我們眾生由迷惑,然後造業,造業以後受苦,我們在六道裏面輪回,不能得到自在,釋迦牟尼佛之所以降生到人間,都是為了一大事因緣。什麼因緣呢?就是希望眾生能夠離苦得樂,能夠解脫,能夠超越六道三界之苦,希望一切的弟子都可以得到解脫自在。這裡面叫稀有,唯有佛法能夠讓你離苦得樂,能夠讓你得到解脫自在,因此叫稀有。
那麼這個三德合起來叫大般涅盤,這個三德合起來就是大智慧。什麼叫大智慧呢?通過智慧能夠讓你證到無上的涅磐。這個涅磐,就是上文所講的不生亦不滅的意思,達到無為的境界;涅盤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清淨心,證悟到你的清淨心,佛性,所以自心誦此經,解此經,體會此經,自心便是佛。我們佛教裏面,是心即佛,佛跟這個心是一樣的,叫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我們自己的心如果能夠誦這部經,我們自己能夠解這部經,我們自己能夠體悟這個經,自心便是佛。你如果說你要想知道你的心,顯示一個什麼心,是一個凡心,還是一個佛心,那就要看你的受持。如果你每天都能夠跟《金剛經》在一起,能夠讀誦《金剛經》,用你自己的智慧來瞭解《金剛經》,用你生活體驗來體悟《金剛經》,那麼你心裏面就是佛。
你心如果你常常讀這個經典的話,你就跟佛相應;如果你心跟壞人在一起,你心就變壞了。就像人家畫佛像,如你每天畫清淨莊嚴的佛像,你這個人相貌就變莊嚴了,你心就跟佛菩薩一樣慈悲。佛教裏非常重視什麼樣的因緣,那麼就得什麼樣的果報。如果我們心常常誦經、禮佛、拜懺、坐禪、唸佛,那我們的心就是跟佛相應,這裏面強調說我們用自己的心,來誦這個經,自己的見解來瞭解這個經,用自己的生活體悟來感受這個經,那你的心就是佛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