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11)
達義法師
「般若」屬於誰呢?什麼人擁有「般若」?
大家要注意看,《金剛經》裏面講什麼人可以擁有「般若」?我們凡夫修《般若經》的思想,到最後我們可以證到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乃至於最後成佛,所以通過學《般若經》我們就可以得到四種聖果。我們十法界裡面有「六凡四聖」。「六凡」就是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鬼、畜生。因為還在生死輪迴裡面,還在煩惱,還在痛苦。如果我們受持《金剛經》裏面的道理,我們就可以轉凡成聖,即四種聖人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,因此叫轉六凡成四聖。根據對金剛般若的道理瞭解的深淺,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跟佛四個不同的果位。
若以實相般若説,那麽這是三乘所共證的,即屬三乘聖者,三乘就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就是三聖。在經裏面這樣講:「欲學聲聞諦,當應聞般若波羅蜜」。第二,「欲學辟支佛地,應聞般若波羅蜜」,這個辟支佛就叫緣覺,或者叫獨覺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講十二因緣的道理而悟道的就叫緣覺。有另外一種聖人,他出生在釋迦牟尼佛之前,或者之後,他在深山裏面修行,經過春夏秋冬,他知道宇宙人生都是緣生緣滅的,自己覺悟、自己明白開悟的,所以叫獨覺,無論是緣覺,或者獨覺,他就叫辟支佛。
《阿含經》記載了辟支佛的修行方式,如《增一阿含經·壹入道品·六經》:
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,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。……是時,世尊遙見迦葉來。世尊告曰:「善來!迦葉!」時迦葉便至世尊所,頭面禮足,在一面坐。世尊告曰:「迦葉!汝今年高長大,志衰朽弊,汝今可捨乞食,乃至諸頭陀行,亦可受諸長者請,并受衣裳。」
迦葉對曰:「我今不從如來教。所以然者,若當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,我則成辟支佛。然彼辟支佛,盡行阿練若,到時乞食,不擇貧富,一處一坐,終不移易,樹下露坐,或空閑處,著五納衣,或持三衣,或在塚間,或時一食,或正中食,或行頭陀,如今不敢捨本所習,更學餘行。」
世尊告曰:「善哉!善哉!迦葉!多所饒益,度人無量,廣及一切,天、人得度。所以然者,若迦葉此頭陀行在世者,我法亦當久在於世。」
三乘裏,辟支佛是屬於緣覺,或者叫中乘。我們有小乘,中乘跟大乘。小乘就是聲聞;辟支佛或者緣覺,或者獨覺,這是中乘;菩薩就是大乘。如果你要成為中乘辟支佛,你也應該要聞般若波羅蜜,最後欲學菩薩諦,亦當應聞般若波羅蜜。如果你想要修成菩薩,要學菩薩道,你也應該要知道瞭解般若波羅蜜的道理,無論是聲聞,緣覺,菩薩,你想要修成這三種聖人,也一定要瞭解波羅蜜。「般若波羅蜜」在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是非常重要的,當「佛說般若波羅蜜經實為教化菩薩,即屬於菩薩」,雖然修學般若波羅蜜可以修成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但是在般若經裡面,釋迦牟尼佛所度化的對像是菩薩,所以這個般若波羅蜜思想是為菩薩所說,當然在為菩薩所說的同時,在當時菩薩的身邊,還有好多聲聞的弟子,緣覺的弟子,但是主要目的是在度化大菩薩,所以這裡面説:「佛說般若波羅蜜實為教化菩薩。」屬於菩薩的修行法門。
《金剛經》裡面有幾句話這樣講:「為發大乘者説,為發最上乘者説。」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裡面,有好多不同層次的弟子,比如有凡夫僧,有聲聞,有緣覺,有菩薩。釋迦牟尼佛當時最早成佛的時候講《華嚴經》,這個《華嚴經》的道理重重無盡,是非常高深的理論,好多弟子聽了都不能明白,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小乘的弟子,所以講《阿含經》。《阿含經》講了有差不多了,覺得小乘道理他們明白了,那麽就講《方等經》。《方等經》希望他們回小向大,接下來就講《般若經》,就是般若思想。所以這裡面「為發大乘者説」,就是度化由小乘過度到大乘的這些人,來說《般若經》的,希望他們回小向大,從小乘回向到大乘。
為什麼釋迦牟尼佛要教導小乘弟子回小向大呢?因為如果所有人都跟小乘弟子一樣,獨善其身,自我解脫的話,那麽佛教會變成是很消極的,所以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是希望佛法能夠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。這就是為什麼在好多大乘經典裡面,釋迦牟尼佛希望弟子回小向大。
《金剛經》是為發大乘者説,最後一個為發最上乘者説,最上乘就是佛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