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14)

达义法师

《金剛經》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是說:你沒有執著了,你清淨了,那麼你這個清淨心就升起來了,實相就現前了。所以叫「云何現前?」實相為什麼會現前呢?因為你心清淨,所以實相現前。接下來一個問題,「云何清淨?」為什麼你心能夠得到清淨?因為你心無所住,不執著,不分別,心沒有染汙,心得到清淨了,那麼這個現相就會顯現出來。

那麼,什麼叫「無所住」呢?就是離開了一切的相,一切的事,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都是一種事跟相,事跟相都是有生滅、有來去的,為了達到無所住,就遠離了一切相,一切事。所以《金剛經》裏面這樣講:「信心清淨則生實相」,當你信心清淨以後,這個實相就生起來,「實相者,無相無不相。」什麼叫實相?實相就是沒有一個相,但是無所不相,即為真如法身,當你悟到無相無不相的時候,這個就是你真如的法身,真如的法身不像那應化身,應化身是有來有去的。我們剛才講如來,如者,如如不動,就是真法身;來呢,怎麼會來?因眾生的因緣而來,所以這個應身、化身是有來有去的,有生有滅的,現在看到這個釋迦牟尼佛在哪一年生的,到了幾歲他涅磐了,這個是應化身,他的法身是不動的,所以叫「不來不去。」

接下來我們說「明宗」。

天台宗五重玄義裡面講明宗,我們看看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,它的「宗」是什麼?它的宗趣,就是「明修」。我們現在知道這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在講什麽,我們要怎麼樣下手?我們要怎麼樣來修行?所以這個明宗,就是明修的意思。

那麼為什麼天台宗非常重視這個「明宗」的道理?第一,就是要警策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佛法不光是信,你光信不行,就像佛經里面講,入寶山而空手回,你光信,你不去實踐,你不去修,你就不能證道。所以佛教強調有修有證。我們在修學佛法過程中,佛經里面說:「信、解、行、證」。「信」,就是你要相信佛法能夠讓你轉迷成悟,讓你成佛。「解」,就是瞭解,要如實的思維,要去明白佛法的道理是什麼。「行」 就是你要去實踐,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。「證」就是到最後你才能夠證悟到佛法所講的道理是什麽,唯有你證悟到佛法的道理,這種智慧才是屬於你自己的。所以第一就要警策我們佛法以實行為要;第二是「修行之法無量,因根機及目的而異其法」。就是說佛法里面的修行法門,法門無量誓愿學,佛教里面有八萬四千法門,為什麼呢?因為眾生有八萬四千不同的煩惱,所以法門也有差別,因為每一個人的根機不一樣,修行的目的也不一樣,所以修行的方法也所有差別。有的人修行是為了人天果報,有的人希望能夠成為阿羅漢,有的希望成為菩薩,有的希望成佛,所以因為每一個人修行的目的不一樣,那麼方法也不同。

《金剛經》「有不可思議功德」。為什麼有不可思議功德呢?「為發大乘及最上乘者説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為了發大乘的人以及最上乘的人說了《金剛經》,所以功德是不可思議的。這個《金剛經》里面的功德跟普通的經典功德,最大的區別是它所講的法,都是為回小向大的菩薩講的,為菩薩能夠想求成佛道的人所說的,所以這個功德是非常了不起。智者大師曾經這樣說過:「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」。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這個明宗,也就是指導我們怎樣修行的一個道理。怎麽様修行呢?以實相之慧,是以實相這個般若來修,修什麼呢?修無相之檀。你們讀過《金剛經》都知道,《金剛經》裡面就是有相功德跟無相功德。有相功德修再大,不管你修到多少,還是有局限性的,唯有無相功德才是不可思議的功德。這裡面講修無相之檀,這個「檀」是什麼呢?檀者,就是佈施的意思,是印度話,翻譯我們中文叫佈施,所以在經中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而行佈施」 。

我們作為一個佛的弟子,我們要修般若智慧,怎麼樣修呢?首先要修六波羅蜜,六波羅蜜第一個就是佈施,怎麽樣佈施呢?經中的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佈施」。在一切法無所住,也就是說你不能去執着,當你佈施的時候,不能有能佈施的我,所佈施的對象,所佈施的過程。當我們在幫助人家,我們當下覺得需要幫忙,那我就幫忙,發菩提心來幫忙人家,不求回報。佛經里面把這叫「三輪體空」,我們要有般若智慧來行佈施,就是要三輪體空,能佈施的我,所佈施的對象,佈施的長者,都要把它觀空,沒有一個實相,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我,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對象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