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15)
达义法师
《金剛經》里面講:「應離一切相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我們每天要度眾生,但無一眾生可度。為什麼?因為眾生也是一個假象,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相叫眾生。就是我們想要發一個成佛的心,我們應離一切相,不要有執著,「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。」如果你能夠遠離一切分別、執著諸相,那麽即名諸佛。在《金剛經》里面說:以「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」,破這四相。以無我相,無人相,無眾生相,無壽者相,「修一切善法,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如果把這個四相破除了,然後修一切善法,你才能真正證到佛道。
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個詞,我們在念經是經常碰到,而且在漢傳、南傳、藏傳佛教里都發這個音,我們在這裡多解釋一下。它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。「阿耨多羅」,梵文,意為「無上、最殊勝」,為梵語Anuttara的音譯。「三」為「完全,合一」的意思,「藐」則為「轉向,彎曲」,即「寰宇」之意,可類比英文(原於拉丁文)的universe一詞(uni-一;vers-轉,轉向)。「菩提」則是「覺知、感覺、感受、道統、智慧」。舊譯是「無上正遍知」或「無上正道」。所謂「無上」就是「沒有更高、更上」的意思,即是指「最高」。所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已經是佛境界的智慧,佛家言「『得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表示成佛。
《心經》云:「三世諸佛,依般若波羅蜜多故,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《大智度論·卷二》中說:「復次知世間相,非有常,非無常,非有邊,非無邊,非去,非不去,如是相亦不著清淨,常不壞相如虛空,是名知世間,復名阿耨多羅。」
所以「離一切相修一切善,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」,所以《金剛經》裡面明宗,教你怎麼修,怎麼樣修呢?就要離一切相,一切相就是分別執著之相,修一切善爲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。
接下來講就是「論用」。
我們讀《金剛經》有什麼用?「論用」,用者就是功用。《金剛經》究竟有什麼力用,對我們修行者有什麼用?智者大師在注解裡面這樣講,《金剛經》裡面的妙用是什麼?就是破執,破除我們的執着,那麼這個「執」是什麼?就是指「我執」跟「法執」,「我執」就是說這個是我的,那個是我的,有你、我、他的分別;這個「法執」,就好比我們人,都是由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五蘊組成這個我,雖然我們說我們這個「人」是假的,但是對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還有個執着,這叫法執。所以我們要破除這個「我執」跟「法執」。所以智者大師講:「破執二字爲一經之大用」。《金剛經》都是在破,一直在破,破這個四相,破這個「我見」,破這個「法執」。
蕅益大師在他的書里面講:「經用者,斷疑是也。」《金剛經》是斷疑生信,斷除你的疑惑。斷你什麽疑呢?就是你心里面有對待,心里面有分別,所以把你凡夫的見解全部把它破除了。
諦閑法師在他的書里面這樣講:「經用在於無住生心」,所以經的另外一個妙處是「無住生心」,如果你修行修到「無住生心」的話,那你心裡面就非常清淨,你心清淨的話,就能夠「背塵合覺」,那麽你就可以跟佛的智慧相應了。
《金剛經》裡面就是讓我們「無住生心」,破除執着。釋迦牟尼佛為了一大事因緣而降生於世,說法四十九年,為眾生解脫煩惱的根源,釋迦牟尼佛主要目的為了要救度我們眾生,希望我們眾生離苦得樂,破除我們煩惱根源,所以《金剛經》「爲一切法之綱要」。《金剛經》非常重要,如果我們凡夫眾生通過修行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有了這個智慧,就可以破除我們的煩惱執着,煩惱執着破除了,自然而然就可以解脫生死之苦。
因此《金剛經》在佛法里面非常非常重要,「喻之爲金剛能斷者,其大用亦即在此。」所以金剛能斷除我們的煩惱,我們的執著,我們的分別。經名「般若波羅蜜」是什麼意思呢?「謂此經能開眾生到彼岸的智慧」,我們通過凡夫生死的此岸,修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就能夠到達清淨快樂的彼岸,所以「此智,為一切眾生理體所本具。」 我們這個般若智慧本來是每個人所本具的,「即是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性」,我們每一個眾生本來具足佛的德性,這個《金剛經》里面最大的論用就是「破我」。
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