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18)
达义法师
第四是「說法者成就」。「一時佛」,這個「佛」,在六種成就裡面,是這部《金剛經》的主人公釋迦牟尼佛跟須菩提所說的法,這個「佛」是六種成就裡面「說法者成就」,那麼這個佛是什麼意思呢?大家知道,所謂的佛是通過行菩薩道,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覺心圓滿,最後成佛。
第五「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,」這是講經的地方,這是六種成就的「住所成就」,釋迦牟尼佛在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說法的地點。
第六「聽法者成就」。「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。」釋迦牟尼佛說法不是他一個人單獨說法,他還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,這是六種成就裏面的「聽法者成就」,釋迦牟尼佛不會自己說給自己聽的,是說給當時的比丘眾聽的,這個比丘眾有多少呢?有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這麼多,當然這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只是當時的出家人比丘眾,還有每次佛講大乘法的時候,有天龍八部,其他的眾生都在聽。
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,還至本處。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釋迦牟尼佛在印度的時候,他是托缽的,在印度的寺廟裏面是沒有廚房的,吃飯的時候都要去托缽。為什麼要去托缽呢?因為從佛法的道理來講,我們出家人要去度化一切眾生,當在家的居士能夠看見出家人,心裡面生出歡喜,他就種下善根,如果在家居士能夠供養一位羅漢、一位出家人或者供養佛,那麼可證無量無邊的福德。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,為了給眾生種福田,到吃飯的時候他就去托缽。
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」。去化緣的時候,釋迦牟尼身上要披衣,出家人有三重衣,有五衣,有七衣,有大衣,如果說你要去托缽的時候,就要披大衣,或者你要說法的時候你要披大衣,或者是你要見國王說法的時候也要披大衣,這叫著衣,著大衣、七衣。「持缽」,這個缽也是出家人吃飯的器具,在印度你要去化緣,不是拿碗,而是拿一個缽。
「入舍衛大城乞食。」舍衛大城就是舍衛國的國都,叫舍衛大城,到城裡面去乞食。印度的好多寺廟不是在城市裏,都是在城市的邊緣,釋迦牟尼為了修學的清淨,選擇既不離城市很遠,也不是太接近,一般都是在郊區,到吃飯的時候就進城去乞食。
「於其城中,次第乞已」 ,釋迦牟尼佛到了舍衛城裡面乞食的時候,他沒有選擇專門跟窮人乞食,或者專門跟富人乞食,他是「次第乞食」,跟七家人去化緣,去托缽。釋迦牟尼教導他的弟子,不要有分別心,我們去乞食的時候,我們就走七家,無論七家乞了多少,就要回來住的地方。他吃完飯以後就收起了他的衣,收起了他的缽。
「洗足已」,在印度都是赤腳,因為印度的天氣很熱,化緣的時候是赤腳去行乞,回來以後認為腳髒了,就把腳洗一洗。當然這是表法的。釋迦牟尼佛在《金剛經》裡面説「洗足已」,意思就是把我們的塵埃去除掉了,這塵埃代表每個人心中的煩惱。出家人最基本的物品是「三衣一缽」。這些是「十八件」中最基本的。還有這坐具,就是你們看見我在做法會的時候,在中間展開的這個。出家人在印度的時候,要去修行,打坐,說法,那麼他就把它展開坐在上面,所以叫「敷座而坐」。
這一段文字是別序,這段文字唯有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有,其他經典沒有,所以叫「別序」,別序是指發起講經的因緣,每一次均有不同的別名,也就是每一部經,它有一個啓教的因緣的不同,就像《楞嚴經》的啓教因緣是阿難,這部經的啓教因緣是須菩提,這裡面講「爾時」,就是時間到了,「世尊」,大家知道凡是成佛以後有十種稱號,「世尊」是其中一種稱號,為什麼叫世尊,世尊是世間尊貴的人和聖者。為什麼說釋迦牟尼是世間尊貴的聖者?因為他的智慧、他的福德、他的神通超越一切,他能夠超越三界,所以叫世。
在經典裏面「食時」,大家知道,我們出家人吃的時間跟一般其他六道眾生不同,每道眾生吃的時間都不一樣。諸天是早晨吃,我們齋天很早就起來,天上的人是很早來應供的,所以諸天是早晨吃。一般佛用齋就在十點、十一點這個時候,不超過十二點,是佛用齋的時間;鬼在什麼時候呢?鬼都是在下午三點鐘、四點鐘,我們放蒙山都是在下午,是飼食鬼,鬼跟天還有佛用齋的時間是不一樣的。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