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19)
作者:达义法师
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他要到舍衛城去乞食而不是自己做飯?有兩種原因:
第一種原因,令城中不能外出的婦女得見如來,供養求福。在當時古老印度女性一般不外出的,都是在家裏面,釋迦牟尼佛希望通過化緣乞食,到王舍城讓不能出來的婦女能夠見到如來,能夠供養佛,能夠求福,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主動行乞其中的一個因緣。
第二種原因,就是如來本不需吃,為了令眾生得福,「如來不食而食」,這個道理就深了。如來本來是不需要人家供養他的食物的,為了令眾生得福,希望佛可以做眾生的福田,能夠讓他們供養,讓他們修福,所以到城裏去行乞,如來不食而食,如來本來不需要吃的,為了給眾生種福田,他去行乞。
隋朝的智者大師,也是我們天臺宗非常有名的高僧大德,他有一個偈子這樣講:「法身本非食,應化亦如然。為長人天福,慈悲作福田。收衣息勞慮,洗足離塵緣。欲証三空理,加趺示入禪。」。我們成佛以後有三身,第一個是「法身」,第二個是「報身」,第三是「應化身」,你證到法身,你成佛了以後,你不用吃的,法身都不需要吃,那麽應化身當然是不需要吃的,「爲長人天福,慈悲作福田。」為什麼釋迦牟尼要行乞?就希望眾生能夠得到人天的福報,所以慈悲做福田,因此佛法僧三寶是眾生修福的福田,這就是我們廟裡香油箱上面寫幾個字「廣種福田」的原因。當我們信眾到寺裏,只要你一念虔誠的心,無論你是一塊錢也好,十塊錢也好,你放到功德箱裡就是廣種福田,代表供養三寶,這個三寶就代表世間的真理、明燈。世間有三寶的存在,就意味著有真理、有光明的存在。智者大師他又這樣講:「收衣息勞慮」收衣代表息勞慮的意思,洗足代表歷程遠,這是表法的,《金剛經》釋迦牟尼佛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表法,「異證三空理,加趺示入禪」,「洗足已,敷座而坐」,就是進入禪定的境界。那麽比丘結跏趺坐以後,身要端正,不但身要端正,心也要清淨無染,這樣才容易悟道,由此可以知道,結跏趺坐是一種用功的法門,打坐在修行法門裏面非常殊勝,非常重要的。
上面這段文字(指第一分「法會因由」 )叫「發起序」,即發起般若經之序。古德在解釋此文各有不同,每一個人對這段文的看法都不一樣。一般來講,著衣、持缽、入舍衛城乞食,這是表戒。釋迦牟尼佛穿了大衣,然後持缽進了王舍城裡乞食,這代表他如法如律,體現了出家人一種生活,出家人就是應該這樣子,具足威儀,按照戒律來做。結跏趺坐代表「定」,當釋迦牟尼佛吃完飯以後,洗足矣,敷座而坐,這代表定,他坐在那裡開始說《金剛經》,代表智慧,金剛般若代表智慧,這段文字代表釋迦牟尼戒定慧三無漏學。
我們讀過《金剛經》這段文字以後,我們感覺到釋迦牟尼佛在生活中是非常平實的,跟我們一般凡夫一樣,他需要吃飯,他也去行乞,他也披大衣,他回來吃完飯以後,把這個衣、缽弄得整齊,然後結跏趺坐,體現了釋迦牟尼佛在平常中一種道,就是佛教裏面常常講「平常心是道」,在平常生活當中體現一種智慧,所以趙州禪師問南泉禪師:「何為道?」南泉祖師就說:「平常心是道。」什麼是道?道就是平常心。平常心者,就是穿衣,吃飯,出入往返,舉手動足,行住坐臥,都未離這個道,一個人真正修行修到很高境界,有大智慧,不是超越人群,不是超越生活,而是在行住坐臥當中體現佛法,體現智慧。
我們看這段文字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城,次第乞食,然後回到他住的地方,吃飯以後,收起了缽,收起了衣,還有洗足,敷座而坐。在釋迦牟尼雖然有這麼多不同的環節,動作,但是他的心如如不動,體現動中有靜,靜中有動,動靜不二的法門。釋迦牟尼佛一念心如如不動,如如而坐,一切不離道,這就是平常心的體現,釋迦牟尼佛的金剛般若這個妙法,就在平常的日常生活當中,因此古人有幾句話這樣講:「原來佛法無多子,只在平常日用中,穿衣食飯親認得,千差萬別體皆同。」表面上世間法,俗諦方面有千差萬別,但是真諦只有一個,本體是一樣的。
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