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2)

達義法師

佛經裏面常常用恆河來比喻我們每個眾生的業力不同,就像我們人看到恆河的水就是水;天上的的福報跟我們人間福報不一樣,看到恆河的水是什麼?是琉璃。那麽惡鬼的眾生,三惡道裡面的眾生,他的業障深重,他看到恆河的水是什麼?是膿血。所以同樣一條恆河的水,因為三種不同的眾生所感遭的業報不一樣,他的感受也不一樣。釋迦牟尼在這個娑婆世界,他看到一切都是清淨的,無染,都是佛國淨土。可是我們凡夫看到這個世界呢,就有好多不圓滿的地方,為什麼不圓滿呢?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有執著、有分別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叫我們破相,要破我們的我相,破我們的法執跟我執。

這就是說,不單單往生的人要聽《金剛經》開智慧,要得到超薦,得到往生西方淨土;同時我們在生的人也希望多受持讀誦《金剛經》,能讓我們有智慧,破除我們的執著。我們現前的每一個人,之所以煩惱、痛苦、執著不能自在,就是因為一念之迷,這個一念之迷來自那裡?來自一種執著,為什麼會執著呢?就是沒有智慧,所以「金剛般若波羅蜜」就是一個智慧劍,想要斷除我們的煩惱,破除我們的執著,所以你在《金剛經》裡面所看到的道理,都是破這個相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就是《金剛經》裡面的要義。

六祖惠能(又稱慧能)大師,禪宗一代宗師,是中國唐代著名高僧和佛教改革者,禪宗的實際創始人,也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偉大思想家。自他之後,禪宗百花齊放,爭奇鬥妍,大師輩出,五家七宗相繼建立,開創了光耀千秋的輝煌局面。但惠能大師身世坎坷,父親早亡,家境貧窮以賣柴為生,不識一字。一次,惠能在客店賣柴後聽到有人讀誦《金剛經》,心下即便開悟,問經從何來,念誦者告訴他從黃梅山東禪寺來,那裏有五祖弘忍弘法,座下千餘人。後有一人資助惠能銀兩,惠能盡數交給老母親,於是前往黃梅拜謁五祖。

 大家都知道,是六祖惠能大師聽到《金剛經》裡面一句話,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前面還有三句經文,其全文是這樣的:「是故須菩提, 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這個心呢,就是菩提心,就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這個心就是成佛的心,你想要成佛,你想要證到菩提,你想要把你本有的佛性顯現出來,首先是應無所住,應無所住就是不能執著。當我們一個人有很大成就,我們做事情的話,就是隨順因緣,不預設立場,如果一個人做了什麼事情,特別是做好事,有預設立場的話,就有得有失,當一個人有得有失,你做事就很被動,所以佛教裏常常講「平常心是道」。就是我們做任何的事,特別是做好事,要用平常心來做這個事情,不管是得也好,不管是失也好,超越這個得跟失,就沒有煩惱。這個是《金剛經》裏面給我們的體悟。

佛教裏面第三個體系就是真如宗。真如,就是真常唯心,真常唯心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本來有如來藏妙真如性,為什麼我們現在是凡夫呢?就是因為我們有煩惱,有執著,把我們清淨佛性蓋覆住了,所以這個真常唯心主要以《楞嚴經》為代表。你們如果想要瞭解真常唯心這方面系統的書,你可以讀《楞嚴經》,裏面講得非常清楚,教我們怎樣破妄顯真,把妄想破除了,真就顯現出來,就在《楞嚴經》裡的「七處徵心」,「十番顯見」,都是在講什麼是真心。真心是要你去感覺的,沒有一個東西叫真心,唯有破除妄想以後,真心自然會顯現出來。就像黑暗跟光明一樣,有光明的話,黑暗就不存在了,當我們所有燈全部關掉了,黑暗就現前出來。這就是我們常常講煩惱即菩提。

菩提跟煩惱本來沒有兩樣的,但是因為有凡夫,有聖人,凡夫迷了,那麼就有煩惱,有菩提。當你有一天開悟了,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盤,並沒有兩種不同的。所以我們學佛的話,最重要的是打破執著分別,因為有執著分別,說明你是用虛妄心、凡夫心來看待一切事物,所看到的是現象,你沒有辦法透過這個現象去看本質。

《金剛經》在這三個體系裏,屬於般若體系。般若體系屬於性空為名,無論你是看《金剛經》裏面那一段,都是在破我們的相,都沒有讓你去執著一個相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