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20)

作者:达义法师

《金剛經》第二分叫「善現啓請」。須菩提啓請釋迦牟尼講般若智慧,「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坐起,偏袒右肩,右膝著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」。在這個時候,長老須菩提,所謂長老就是他德高望重,須菩提也是佛的弟子之一,在大眾中即從坐起。大家知道釋迦牟尼跟所有弟子都在一起,這個時候他就從座起來,偏袒右肩,在印度人們穿的衣服右肩是露出來的,跪下來,合掌恭敬提出請求。須菩提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,他的戒臘是很長的,臘就是他的受戒時間很久,是長老級的。他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,解空第一,他對佛法的空性非常有體悟。須菩提看到世尊從行住坐臥中不離般若,釋迦牟尼佛到城裡面乞食,到回來,然後坐禪,在行住坐臥不離般若。一請世尊演說妙法。須菩提看到釋迦牟尼佛他的舉止,表現出一種智慧,在平常當中體現一種智慧,所以請世尊演說妙法,故從大眾中起立,偏袒右肩,施以弟子禮,以弟子禮來請佛陀,右膝著地,「著地」就是長跪的意思。「合掌」是什麼意思呢?我們三寶弟子常常都會合掌,合掌就是表內一心,外恭敬而請法。當我們要請佛說法的時候,我們要合十或者叫合掌,表示恭敬。

須菩提叫釋迦牟尼名字的時候,稱「稀有世尊」,為什麼稱「稀有世尊」?第一,他能夠看破紅塵,捨去王位出家,大轉法輪。根據六祖大師的解釋,他說:「世尊若不出家,便做金剛輪王。」但是釋迦牟尼看破紅塵,看破世間的榮華富貴,到最後他出家修行,大轉法輪,這時候須菩提稱世尊爲稀有世尊;第二,釋迦牟尼有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身相非常之稀有,不是一般凡夫所可以比擬的,所以叫稀有;第三,釋迦牟尼心中具足八萬四千法門,三身圓滿具足。三身就是法身、報身、應身,所以叫稀有。

這個時候須菩提就講:「稀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付嘱诸菩萨。這個「菩薩」在中國的話就叫覺有情,有兩種意思。第一從他本身來講,他是一個覺悟的有情,他已經離開三界六道之苦了,已經了脫生死,證到菩薩的果位;另外覺悟其它的有情,他每天都在不斷弘揚佛法,度化眾生,他不像小乘獨善其身,自我解脫。菩薩發大菩提心,廣度一切有情,所以叫覺有情。如來有善巧的方便,能夠護持、憶念菩薩,令菩薩不退轉,菩薩有佛常常鼓勵加持,他不會退轉,直至能繼承佛位,到最後由菩薩變成佛,《金剛經》里面說「善護念諸菩薩」。就是這個道理。善,就是善巧方便;護,就是護持;念,就是憶念。所以釋迦牟尼佛以般若來護念菩薩,「若身若心不起妄念。」菩薩有佛常常加持,常常護念,無論是他的身體,或者他的心都不會起妄念,「不動念則心清淨」,菩薩心不動念,心就可以保持清淨,「清淨心中具有恆河沙諸佛功德。」如果說當菩薩的心清淨的時候,就具足無量無邊的佛的功德,因此古德說:「一念不生全體現。」什麼叫善護念?就是有三身、四智、五眼,六通等功德,全體現前,因此叫「善咐囑」,主要顧念自心的清淨,所有無相功德不求自得,受記作福,是為「善咐囑」。這個佛經里面道理窮窮無盡,一句話就是善咐囑菩薩,它就含有這麼多道理。全體現,全體現就是能夠證到諸法的實相。

「世尊,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定慧等持心清淨,定就是禪定,慧就是智慧,禪定跟智慧都是平等的來受持,心清淨,心里面沒有雜念,心非常的專一、集中、清淨、無染,清淨心既是菩提心,什麼是菩提心?簡單一句話,就是清淨心,聲聞的人定多慧少,有的同學可能不知道什麼叫聲聞?佛教里面有聲聞,有緣覺,有菩薩,這個聲聞聽到釋迦牟尼講苦集滅道四諦而證悟的,就叫聲聞,由聲音而入道的,所以聲聞人定多慧少;雖然說他的禪定功夫很好,但是他沒有菩薩、沒有佛的大智慧。這個慧少是對菩薩,對佛來講的,當然對我們凡夫來講,他的智慧是比我們高了。「不見佛性」,因為他沒有大菩薩,沒有佛的智慧,他不能明心見性,不能見到佛性,所以不發菩提心,因此聲聞小乘的人不發菩提心,為什麼呢?小乘人獨善其身,自我解脫,「觀三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,」不像大菩薩自利利他,權教菩薩慧多定少,比聲聞乘的人再高一層的菩薩,這個菩薩裡面有圓教菩薩跟權教菩薩,這個權教菩薩特點是慧多定少,他的智慧比聲聞乘多,但時他的定性不夠,亦不能見佛性,權教菩薩這樣的人也不能見到佛性,所以也不發菩提心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