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23)
作者:达义法师
下面一節,須菩提講:「唯然,世尊!愿樂欲聞。」須菩提說:太高興了,我希望能夠來聽釋迦牟尼佛您的講解,所以愿樂欲聞。
佛告須菩提: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应如是降伏其心!」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,這裡說「諸菩薩摩訶薩」,這個摩訶薩就是大菩薩,釋迦牟尼講《金剛經》是對大菩薩講的,大菩薩是他的當機眾,所以叫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!」就是大菩薩應該這樣來降伏其心。
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: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无色;若有想、若无想、若非有想非无想,我皆令入无餘涅磐而滅度之。」在《金剛經》裡所有的一切眾生之類,在十法界的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每一種眾生,他出生的情況不一樣,有的是用卵生,有的用胎生,有的用濕生,有用化生。這就說明宇宙萬有的一切眾生,它出生的情況不一樣。人是屬於胎生,蛇出生是屬於卵生,蚊蟲屬於濕生。潮濕的地方就有蚊蟲。那麼佛菩薩是什麼出生?就是化生。所以十方法界一切的眾生,他們的出生、因緣不一樣,釋迦牟尼佛講,十方法界一切眾生都有九種不同的出生的情況,上面就有九種。「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」釋迦牟尼希望用般若智慧,讓所有人進入無餘涅槃,「無餘」是什麼意思呢?無餘者,沒有煩惱、習氣、妄想的剩餘。有的人修行修到最高的境界,所有煩惱、習氣、妄想全部把它清除了,這叫無餘涅槃。
我們説「涅槃」有兩種,有「有餘涅槃」跟「無餘涅槃」,大家要記得。這個涅槃是對我們的生死,所以說我們有涅磐,像我們凡夫還沒有成佛,還沒有悟到般若智慧的時候,我們都是在六道裡面輪回,在這裡面生死,生了以後死,死了以後生,生生死死沒有了期。通過修學佛法,你就能夠離苦得樂,能夠轉凡成聖,就像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一樣了,超越六道輪回之苦,那麼你就成為聖人了,當你成為聖人就沒有煩惱,你就斷除一切的妄想,所以這個涅磐里面,有「有餘涅槃」,還有「無餘涅槃」。像有的雖然涅槃了,但是還有習氣,比如阿羅漢,雖然證到阿羅漢,了生死了,但是阿羅漢也有習氣。
什麼叫「涅槃」呢?簡單來講就是清淨心,什麼叫「清淨心」呢?這個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,不藉他求,不是去求來的,這個清淨心另外一個名詞就是不生亦不滅,沒有生,也沒有滅,我們每一個人涅磐,本來就有的。那麼你現在爲什麼不能證到涅槃呢?因為你有虛妄分別,所以這個涅槃被掩蓋住了,有一天你通過修行,破妄顯真以後,清淨心顯現出來,你就證到涅磐。所以為什麼《金剛經》里面講,這個般若智慧對我們那麼重要,因為你有般若智慧,你才能夠去除你的執着妄想,你的菩提心、或者清淨心自然而然就顯現出來。
還有「滅度」,在《金剛經》裡面常常提。這個「滅」就是寂滅的意思。什麼叫寂滅呢?「寂」字帶一種觀照智慧在裡面。你要怎麼樣才能把妄想、分別、執作去除掉呢?那麽一定要修這個「定」,有了這個定以後,就有這個智慧,所以叫定慧等持,平等了,等持了以後,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就能夠去除掉,所以「滅」,就是寂滅,寂就是禪定的意思,就是很高深的禪定,就叫寂。當你有一定的禪定以後,這個煩惱自然而然就去除了。「度」是什麼意思?度,就是即出生死苦海,通過修般若智慧,我們就可以離開生死的苦海,到了清淨涅磐的彼岸。所以這個「度」在《金剛經》裡面,是常常出現的一個名詞,大家要記起來。《心經》裡面講「度一切苦厄」,度一切苦厄裡面,不單單讓眾生離苦得樂,同時希望所有一切眾生從生死痛苦的此岸,度到清淨快樂的彼岸,這個「度」裡面有很深的道理。
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,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」這句話在《金剛經》裡面也很重要的,聽起來覺得很矛盾的。釋迦牟尼佛為了度化一切眾生離苦得樂,從生死煩惱此岸,到了清淨涅磐的彼岸,度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。但是後面卻說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」。這里面說明一個什麼道理?就是你不能去執著一邊,你如果説前面「有」也不對,如果執着後面「空」也是不對。這個般若思想就是非有非空,即有即空,空有不二。所以你要懂得這個道理,釋迦牟尼佛在整部《金剛經》里,好多道理都是在講這兩句話的邏輯,這兩句話非常重要。
(未完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