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25)

作者:达义法师

佛教說世間所有東西,一切法都是平等平等,沒有高下的。為什麼我們每個人感受不一樣呢?就是我們每個人業力不一樣,每個人悟性不一樣,在天台宗裡面為什麼有五時?為什麼有八教?本來就沒有八教,釋迦牟尼講這個法就是這個法,爲什麼分有藏、通、別、圓不同的教?為什麼有漸、頓、秘密、不定這種方法?都是根據每一個眾生不同的根器,說不同的法,所以這個迷跟悟,法本來沒有迷、沒有悟,最重要就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,所以我們有迷有悟的差別。

「複次,須菩提!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。」菩薩在一切法應該無所住,行於佈施,這兩句話在《金剛經》里面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是不要有著相的佈施,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,菩薩想要行這個六波羅蜜的話,對任何一切法,就是世間所有一切法,應無所住。這個「住」,就是不能去執着,如果你執着的話,那麼你就見不到你的般若智慧,如果說無所住,不執着的話,你的般若智慧就顯現出來。應該要無所住而行佈施,也就是當我們在幫助人家的時候,應該要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夀者相。在大乘佛法里面講,當我們佈施的時候,我們要做到「三輪體空」,就是能夠幫人家的時候,這個時候覺得這個眾生很苦,我幫助他,但是並沒有任何回報的思想,也不用去執着將來要怎麼様、怎麽樣,當境現前的時候,我們的菩提心升起來,把這個事情做完,做完就做完了。佛教里面說,我們佈施要做到「三輪體空」,就是能佈施的我,所佈施的對像,還有佈施的物,那麼我們都要把它空掉,所以叫應無所住行於佈施。

「所謂不住色佈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。」為什麼這樣講呢?就是我們在佈施的時候,我們做到六根清淨,我們每一個人眼耳鼻舌身意,這六根對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,不要被這外境所干擾,不要你現在做一點善事,你就貪著外在眼睛所看到的,耳朵所聽到的。很簡單,有時候你做好事的時候,佈施的時候,人家贊嘆你,你很高興,但是人家誹謗你,說你幾句話,你不開心,那這就不是菩薩的佈施,這個不是有智慧的佈施,有智慧的佈施就是六根清淨,當我們該做的時候我們就做,我們不管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是什麼樣子,所以這里説:「所谓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。」就是六根不被外面的六境所轉,所以「须菩提!菩萨应如是布施,不住于相。」這個時候釋迦牟尼告訴須菩提,說菩薩在廣行六度佈施的時候,不住於相,不要執着這個相。不要執着什麼相?有兩種相大家記得,第一個就是不住於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外境的相;同時,不要生起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夀者相,所以叫不住於相,也就是不要執着的意思。

「無住佈施」,在《金剛經》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名詞,那麼「無住」是什麼呢?無住就是般若,像我們現在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住、有執著、有分別,所以我們沒有般若智慧,我們現在是凡夫,我們現在沒有智,我們現在是有這個識,有這個情識,情識就是分別的識。無住就是般若,那麼「般若」是什麼呢?般若不住一切法,為什麼叫不住一切法呢?你不住一切法里面,你能夠超越一切法,那麽一切法里面都有般若,只要你有覺性,有悟性,般若是遍一切處的,所以我們常講佛法遍一切處就是這樣,任何的東西,你能夠在裡面悟到這個法,它的原則,它的真理的話,那你就明白佛法的道理。

「佛法」是什麼呢?佛法從廣義來講,法法都是佛法,因為佛法,我們現在用文字般若表達,佛法里面就是講緣起性空,所有一切法里面都離不開緣起性空這個原則,叫法法皆是佛法。般若也是一樣的,如果你住一切法的話,你就跟般若沒有份,如果不住一切法,一切法都有般若,所以這個般若翻譯中國話就是妙智慧,這個妙智慧另外一個對立的名詞叫什麼?智慧的反義詞是什麼?愚癡。也就是說你住一切法,你就是愚痴,你不住一切法的話呢,那麼你就是般若,你就是妙智慧,所以凡夫跟聖人他最大區別是什麼?凡夫法法有所住,所以我們人活得很辛苦,我們常常都會執着這個,執着那個,這叫凡夫法法有所住,所以我們有煩惱痛苦。
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