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3)
達義法師
那麼有的人問,《金剛經》跟六百卷《般若經》,還有跟《心經》有什麼樣的區別呢?關於這個《金剛經》,大家知道釋迦牟尼佛花了22年講《般若經》,一共有六百卷,那麼把六百卷思想濃縮起來,就是一部《金剛經》;這部《金剛經》的思想再濃縮起來,變成一部《心經》,那麽《心經》再濃縮起來,只有四個字:「緣起性空」。所以緣起性空就代表一部《心經》,或者是一部《金剛經》乃至六百卷《般若經》,那麼這四個字再縮小起來,只有一個字,就是「空」。這個空,不是空空洞洞的空,這個空是真空妙有的空,空到一定的程度以後,它就產生妙有,這個妙有就是假有,就是幻有,臨時的有,所以「有」裏面有一個「空」,「空」裡面也「有」,空有不二,達到不二的境界。
《般若經》在佛經裏面佔了很大的份量。釋迦牟尼佛說法49年,花了22年説《般若經》,一共有六百卷《般若經》,那麼在講般若會上一共有十六會,《金剛經》在十六會裏面第九會,所以《金剛經》在般若部裡面,可以說是承上啟下的作用,是非常重要的。因此,《金剛經》雖然篇幅很短小,只有五千八百多個字,你們有讀過就知道,雖然文字很簡單,可是它義理很廣,所有的一切佛法都在《金剛經》裡面,無論是大乘的菩薩,乃至於成佛,他的思想,他的修行都離不開《金剛經》裏面的內容,因此《金剛經》是般若學裡面的綱要,大家要記得。
那麽這個《金剛經》傳到中國以後,有一個僧肇法師,是鳩摩羅什的得意門徒,非常出名的,他對《金剛經》非常重視。還有吉藏法師、智者大師、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。在他們各大宗派大師父的詮釋、弘揚之下,對中國佛教產生了重大的影響。
在中國,由於金剛經流傳很廣,所以各個時代、各個宗派都有對它的註疏傳世。最早由僧肇的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注》;隨後三論宗吉藏有《金剛般若疏》;天台宗智顗有《金剛般若經疏》;華嚴宗智儼有《佛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疏》;唯識宗窺基有 《金剛般若經贊述》、《金剛般若論會釋》;禪宗祖師惠能相傳有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口訣》傳世,而後宗密作《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》,以上各註疏都被收入《大正藏》內。此後明清歷代高僧,如真可、藕益也有註疏流傳,進入近現代後,太虛、慈舟、印順、圓瑛等也有相關的論述和講記。由此可以說明《金剛經》不屬於那一個宗派,每一個宗派跟《金剛經》都有關係,無論是華嚴宗、天臺宗、禪宗、三論宗,都跟《金剛經》有關係。他們把《金剛經》當成瞭解佛法的橋樑,我們要通達佛法,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是什麼,一定要從《金剛經》入手,所以我們現在無論是喜事也好,往生也好,都要誦《金剛經》,説明《金剛經》對於我們修行的重要性。
《金剛經》整部經有一個要點非常重要:「無住生心」,也就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 ,這個思想無論在我們中國大乘八大宗,哪一個宗裡面都有涉及到這四個字,「無住生心」。它的理念已經滲透到各個宗派裡面的思想,你們如果看過六祖惠能大師的《六祖壇經》,他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有《般若品》,在般若品裡面引用很多《金剛經》的道理。禪宗到了惠能大師的師父弘忍大師,大力弘揚《金剛經》,慧能大師聽到《金剛經》裡面「應無所住」而開悟,無論是他的師父,乃至他自己,對《金剛經》都非常重視。你們現在到南華寺,也可以看到,他們那裏的師父對《金剛經》都非常重視,因為《金剛經》可以說是佛的心要,我們佛教裏講傳承,禪宗一代一代傳下來,從釋迦牟尼佛到大迦葉,一直一代一代傳下來,最重要是《金剛經》裡面的般若思想。惠能大師由般若思想到最後悟入自性般若。
有兩句話大家要記著。第一句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是《金剛經》裡非常重要的一句話。《金剛經》裡面還有另外一句話也很好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大家還記得這句話嗎?若以色身來見我的話,你永遠見不到釋迦牟尼佛,若用你音聲來求他的話,也沒有見到如來。意思説,我們不能去執著有一個相,這個相只是給你一個啟示,你不要把這個相當成一個實實在在的。
接下來我們講講《金剛經》與《般若經》的關係。這個般若為大乘佛法的綱要,大家要知道佛教裡面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,大乘佛法以般若思想作為它的綱要,那麽《金剛經》扮演什麼角色呢?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法之綱要,而《金剛經》又是般若思想的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