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4)
達義法師
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說明這個道理。
第一,大乘修行以六度為要,我們修行大乘佛法要發大菩提心,行菩薩道,最後要成佛,一定要廣行六度,所以這個六度是萬行之根本,一切的修行,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都離不開這個六度,六度就是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(般若)這個六波羅蜜,這是我們大乘菩薩修行最基本的。
那麼在六波羅蜜裡面以什麼為重要呢?以般若作為指導。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這個智慧就是般若,六度裏前五度要以般若智慧作為指導。如果你佈施沒有智慧的話,那麼你想幫人家,到最後呢,越幫越忙。所以佛教裡面你要幫人家你要有智慧,怎麼幫人家會更好。持戒也是一樣,你要懂得怎樣持戒,持戒不在於形式,而是在意義,你要知道為什麼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制定好這個戒律,它的精神所在是什麼,要學得這個精神。佈施、持戒、忍辱也是,我們忍辱的話,有時你什麼東西不明白,你只是忍,你不明白,這也不對,你要有這個道理,要懂得化煩惱為菩提,把這個煩惱痛苦用智慧轉化了,不然的話就變成中國一句話:「君子報仇十年不晚」,就變成了現在我沒有這個力量,希望有一天我來報復你。暫時是忍了,可是你心沒有做到這個忍,所以我們佛教裏面這個忍,是說不但外表你要忍,同時內在你要化煩惱為菩提,把這個怨氣化了,要明白,用你智慧去瞭解,唉,為什麼現前會發生這個事情,所以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需要智慧,因此說大乘修行以六度為要,六度以般若作為指導,因此這個六波羅蜜中,智慧波羅蜜是非常重要的。
講到般若,有三種。第一種是文字般若,通過文字來瞭解佛教裏面這個智慧是什麼;第二種般若是觀照般若,觀照就是通過禪修,通過生活體驗,到最後知道般若智慧是什麼;第三就是實相般若,這個實相般若就比較抽象,你要有文字般若跟觀照般若作為基礎,那麽你才能得到實相般若。這個實相是什麼呢,實相無相,無所不相。實相沒有固定一個相,但是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離不開這個實相。在《大智度論》裡面這樣講,(佛經裏面一部非常重要的論),《大智度論》講: 「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 」,所有十方三世一切佛,都是以般若作為祂的母,為什麼呢?因為沒有般若的話,祂沒辦法成佛,也就是祂沒有般若智慧,祂沒辦法廣修六波羅蜜,所以通過六波羅蜜 ,到最後呢,自利利他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到最後才能成佛。所以般若波羅蜜是諸佛之母,諸佛以法為師,那麽這個佛為什麼成為佛,我們佛教裏面講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釋迦牟尼佛也具足這個心,我們凡夫也具足這個心,那麽為什麼釋迦牟尼現在成佛了,阿彌陀佛現在成佛了,藥師佛現在成佛了,我們凡夫眾生現在還在六道裏面輪迴受苦,為什麼呢?因為我們沒有以法為師,我們是以妄情、妄識來思想一切東西,來認識一切東西,所以我們現在所想的,所思維的,都是用一個虛妄識,用一個情識,用我們第八阿賴耶識,這個染汙識,來認識這個世界。那麼佛就不一樣,佛用清淨心來觀照一切世間,說一切法,所以這裏面講「諸佛以法為師」,一切諸佛以法作為他的師父。
那麼這個法是什麼呢?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。在佛教裏面有兩個名詞很重要,你們要記得。一個是法,一個是相。這個「相 」就是我們現前的所有一切表面的現象,這個「法 」道理就深了,不但看到的,看不到的都叫法,這個法裡面,我們佛教講佛法無邊,這個法所包含的非常多,諸佛以法為師,就是在一切法裏面悟到一切都是緣起性空,沒有自性,所以以法為師。法是什麼呢?法者般若波羅蜜,般若就是一個智慧,波羅蜜是什麼呢?是到彼岸,如果我們有觀照般若,我們就可以從生死煩惱的此岸,到達清淨快樂的彼岸。此岸、彼岸只在一念之間,有了般若智慧,當下你看到現前所有一切東西,你都可以得到自在,但如果你沒有般若智慧,你看到現前所有東西都有障礙、都有對待、都有分別、都有煩惱。所以佛教說,一切法只在一念之間。善惡、好壞、天堂、極樂就在一念之間。所以這個法非常重要,法就是般若波羅蜜。佛教裏有《小般若經》,有《大般若經》。在《大般若經》裡說:「摩訶般若波羅蜜,是諸菩薩摩訶薩母」,在菩薩後面加一個摩訶薩,就是大。好像我們説:「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!」就是大菩薩的意思,摩訶薩是梵文,翻譯漢語就叫大,所以在《大般若經》裏面講:「摩訶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訶薩母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