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6)

達義法師

接下來我們講「八不中道」。世間真正所有一切法沒有實實在在的「來」,也沒有實實在在的「去」。任何東西都沒有一個來相,也沒有一個去相。有來相,有去相,這只是一個假相。諸法的本性本來就沒有「來」,也就沒有「去」。世間所有的一切東西,是一樣的,但又是一樣的。我們的上一生、這一世,還有下一生,是不一亦不異。不要說上生跟這一生,二十年前的你,跟今天的你,兩個是不一不異,不是完全一樣的,但又不是完全不相同的。這是講世間所有包括宇宙人生的現象,透過這現象去悟到事物的本質,所有東西原來是「不生亦不滅,不斷亦不常,不來亦不去,不一亦不異」。

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」這跟八不中道的道理是一樣的,講的是「第一義諦」,講「真諦」「因迷八不之淺深,而成六道」。為什麼會在六道裏面輪迴?因為我們對「八不中道」的道理不明白,搞不清楚,在這「八不中道」裏面迷失了。如果我們有般若智慧,我們在「八不中道」裏面能悟到道理,開發智慧,我們就不會在六道裏面輪回了。「因悟八不之淺深而有三乘」,為什麼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?就是因為在「八不中道」裏有理解的深淺。因為悟的淺深,所以有三乘,而有聲聞、緣覺、菩薩三種不同的聖人。

一切眾生,計執生滅、斷常、一異、來去等相而著有,故謂之迷。我們為什麼現在還是凡夫的眾生,就是因為執著生跟滅,斷跟常,一跟異,來跟去等等的相狀,這種相狀執著一個實有,所以我們現在迷了;那麽三乘中人雖不執著生滅之相,雖然說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這三種聖人,他悟到「八不中道」裡面不同的程度,他超越六道之苦,他不執著生滅之相,而又執著於不生不滅」。按照這個佛的境界,空要悟到真空妙有,真空離不開妙有,妙有離不開真空,雖然聲聞、緣覺跟權教的菩薩比凡夫好一點,不執著生滅之相,但是他執著一個不生不滅這個相,所以以偏於空,故佛說八不之義 」。正是闡明二諦,二諦明白以後,二諦的中道自然顯現出來。當你有一天悟到二諦中道的時候,這就是般若思想。那麽這個第一義空的道理也是「空」與「有」俱空。

   什麼叫第一義道理?就是你要明白這個「有」是一個假有,是一個虛妄之有,同時要悟到這個「空」,不是空洞的空,空裏面要悟到真空妙有。如果還執著不生不滅,還不圓滿、不究竟。「而後一切不著,中道圓明。」如果我們不著有,不著空,直到空中裏面有「有」,有中裏面有「空」,到最後取其「中道的道理,你明白這個中道的道理以後,自然不會執著一切法。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「第一義空」跟「二諦」,跟「八不中道」,它們雖然說法不一樣,用詞不同,但是所顯示中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,都是講般若思想。

    還有「二諦圓融」。你明白了「第一義空」,明白了「二諦圓融」,明白了「八不中道」的話,那你就明白般若智慧是什麼了。所以這個般若綱要沒有什麼特別的,最重要的讓你在這個「空」跟「有」二邊不著一法。如果你執著一個空,或者你執著一個有,你執著一個世間法,執著一個出世間法,這都不是般若思想。要在「空」與「有」兩邊不著一法。「以顯圓融中道 」。

你們看了《金剛經》,如果想要對般若思想進一步瞭解,也可以看《維摩詰經》。《維摩詰經》專門講這個「圓融中道」,也就是不二解脫法門。一般凡夫都有偏執,要麽偏世間法,要麽偏出世間法;要麽偏有,要麼偏空。那麼你看《般若經》和看《維摩詰經》以後,到最後悟到空有不二,能夠證到圓融中道。所以佛說般若思想,「在令一切妄想執著之眾生,開理體本具之正智,以明其無明,覺其不覺」。釋迦牟尼佛花了二十二年說般若思想,主要目的讓一切妄想執著的眾生,開理體本具之正智,能夠啟發我們大家明白,每一個人本有理體本具的正智,以明其無明,知道我們現在有煩惱痛苦就是因為無明,覺其不覺!希望通過般若智慧來覺悟我們的不覺。

般若有三種,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,那麼怎麼樣知道這個「實相般若」?就要悟到無相,無不相的實相般若,「空不空之如來藏 」,我們每一個人本有這個「如來藏」,你不要把這個「如來藏」當成一個空的,你覺得這個是「如來藏」就不對了。空裏面有不空,不空裏面有空,空有不二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