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9)

達義法師

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梵文:Prajñāpāramitā。此處的「般若」, Prajna,中國人聽起來怪怪的,因為它是印度話梵語,翻譯成中文叫「智慧」。但是,這個「般若」,跟我們中文「智慧」的概念有點不一樣。佛經裡講的智慧,應該在前面加一個「妙」字。在翻譯佛經的時候,有一種做法是「多義不翻」。有些概念很難將它翻譯過來,就直接採用音譯的辦法。像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在中文裏面,無法找到一個正確的詞來對應,所以不翻譯過來。「般若」就是這樣,「般若」勉強叫「智慧」,其實比中國字面的「智慧」還要更徹底、更高深。這種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,也不是小智小慧。那麼這種般若的妙智慧是什麼呢?「乃理體本具的正智」,也就是說般若妙智慧不是從外面而來的,你本有佛性裡面就具足了這個正智,所以叫「乃理體本具之正智」。
那麼這個「般若」是什麼含義呢?我們從四個方面來解釋般若的含義,希望你們在瞭解《金剛經》之前首先把「般若」搞清楚。

般若有三種。第一種是「實相般若」,就是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般若正智,不藉它求,每一個人本來就有的。所以實相般若不生亦不滅,不來亦不去,般若每個人本具。

第二種是「觀照般若」,通過佛法體驗宇宙人生的智慧,這叫觀照般若。

第三種是「文字般若」。

我們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實相般若。《大智度論》裡面這樣講:「般若者即一切法之實相」。這個《大智度論》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論,很有權威性,你要瞭解般若思想,一定要讀。那麼,什麼叫諸法的「實相」?它有什麼特色?就是不可破,不可壞。《金剛經》說:「菩薩應安住般若波羅蜜,即指實相而言。」這個就叫實相般若。

第二種就是觀照般若,就是觀察的智慧。當一個人在坐禪的時候,這時候妄想很多。那麼怎麼辦呢?就需要你的般若智慧來觀照每個念頭,在生滅的念頭裡面,悟到一個不生不滅的東西。當我們打坐的時候,好多妄想紛飛,按佛教裏面講,沒關係,當我們念頭起來,讓它起來,最重要你有般若觀照,去觀察它,去體驗它,去瞭解它,那麼你就可能從虛妄的生滅法裡面,悟到一個不虛妄的東西。
倓虛老法師在《影塵回憶錄》裡面有個句子非常好,「觀念念即住,覺妄妄皆真」。這兩句話你們一定要記住。你在這邊打坐,念頭很多,沒關係,只要你有般若觀照,「觀念念即住」,那麼這個妄念當場就止住了。因為你有般若觀照,知道這個念是有生滅的,你在生滅裏面悟到一個不生滅的東西。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生活當中,雖然每天很忙碌,遇到很多的挑戰,但是在繁忙和挑戰當中,你能夠如如不動,知道你在做什麼。「覺妄妄皆真」,當你這個般若觀照一覺悟起來以後,你知道這個念頭其實就是真的,悟到在虛妄裡面是一個真實的,是一個實相般若,這是一個修行的境界。同樣的一個東西,如果你是一個凡夫,你就會被這種妄念來干擾你這個心;當你這個人有悟性,有般若觀照時候,你利用這個妄念,那麽是一個很好的修行。這就是煩惱即菩提、生死即涅盤的道理。

第三種就是文字般若,文字般若是依經解義。我們現在想要瞭解《金剛經》是什麼道理的話,就像今天在座各位來這裏聽《金剛經》的道理,依這個文字,依這個語言,依這個概念,瞭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般若思想是什麼。這個依經解義,通過這個文字,通過這個經來瞭解般若思想是什麼。但從徹底裡面來講,般若思想是不可以用語言、文字、思維、乃至於經典來解釋的。

真正的般若,最高最徹底的般若是什麼?就是第一種般若,就是實相般若。實相般若是不可以討論的,不需要表達出來,實相般若就是法爾如是,本來就在那個地方。你要得到它,唯有破妄顯真,把你的「妄念」,把你的「我執」、「法執」破除以後,自然而然實相般若就會顯現出來。所以三種般若,「實相般若」是根本,是它本體,一切般若的本體。觀照般若跟文字般若只是一個過程,因此我們在瞭解經典的時候,我們知道我們現在所瞭解般若智慧,只是從文字到文字,從概念到概念,這不是真正的般若,真正的般若唯有自己去感受,才可以領悟到。
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