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要義(五十六)

須菩提!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以無我、無人、無眾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。

釋迦牟尼叫一聲須菩提,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就是金剛般若這個法,這個菩提法沒有高,沒有下,沒有任何的區別,所以是法,就是指菩提法,或者是叫金剛般若之法。

佛與眾生同於菩提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釋迦牟尼佛與我們所有一切眾生,自性本來具足菩提,這個菩提並不因為釋迦牟尼成佛它有所增加,也不因為你是凡夫眾生迷惑了有所減少,所以法無高下,平等平等,所以平等菩提即是自性菩提,這個自性菩提就是平等菩提,如果菩提有高下,有分別的話,這就不叫自性菩提。

自性菩提另外一個名稱叫什麽?叫清淨法身。所以當有一天你證到自性菩提的話,你就能夠證悟到清淨的法身,當你得到清淨的法身的話,那這個法身就可以遍一切處,你就可以得大自在,你就可以到這個娑婆世界來去自由,所以《金剛經》講的道理就是從性起修,修一切法不離自性,就是要叫你明白世間所有一切法的自性的道理,從這個性體來激發你來修行,修一切法,這一切法怎麼様修,來自哪里?不離自性,無相可得。當你從性體起修的話,修一切法,你不能有執著有一個法,所以叫不離自性,無相可得,沒有能斷,也沒有所種,無相善法方能莊嚴法身,你要真正得到無相的善法,你才能夠真正莊嚴你的法身,如果沒有無相的善法,你永遠沒有辦法證到這個法身。因為這樣的話,所以叫善法,就是無相的法才叫善法。

《金剛經》第二十五分說:「如來說有我者,則非有我,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須菩提!凡夫者,如來說則非凡夫。

如來說有這個「我」,其實他是隨順世間說的這個「我」,還有這個「我」就是指法身,不是一個假我,「則非有我」,而凡夫的人認為有這個我,所以第一,既然如來無四相,沒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為何釋迦牟尼佛常常講我什麽、我什麼?有兩種含義,在《金剛經》裏面釋迦牟尼處處講我,這個我就是法身的真我,什麼叫法身的真我呢?法身的真我,就是真我無我,所以叫「我」。可能有的人聽了覺得很奇怪,法身既然有一個真我,為什麼這個真我是一個無我呢?這就是《金剛經》裏面的道理,法身是一個真我,真我裏面悟到無我才是一個我。

第二種我的含意是什麼?就是隨世假我,隨順世間講這個我。舉個例子,在釋迦牟尼講每部經裏面有六種成就,其中一種就是主成就,這個主成就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說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」,在什麼地方說法。那麼佛有講,我什麽、什麽,常常有這個我,就是連阿難也說如是我聞,有這個我,所以叫隨世假我,隨著世間的約成,我有這個假我,我們在佛教裏面也有因明邏輯學,那麼其中有一個就是隨世,隨著世間約成的道理,所以我們說有這個我,這個不是實實在在的我,而是隨世假我,假我亦無我,這個假我是一個假的不是一個真的,所以假我無我,所以無論是上面發生的我也好,或者隨世假我也好,都是無我,都是一樣的,沒有一個實體,以佛眼來看一切的凡夫,這個凡夫不是一個真實的,用釋迦牟尼佛的佛眼看一切的眾生,一切的凡夫,都沒有一個真實的相,若是真實則不能轉凡成聖。為什麼呢?天台宗教義說一念三千,在一念裏面具足十法界,當下你一念可能是在人間,可能是在天堂,可能在三惡道,可能是在佛,在菩薩的地方。所以一念三千,我們每一個人心念都在不斷在變,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現在煩惱變成菩提,也可以從現在在人間到三惡道,隨時都在變,所以我們眾生沒有一個實在的相。

在《金剛經》第二十六分裏,這個句子也是很出名的。「世尊而說偈言: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

當我們見到我們每個人本有清淨佛性,證到我們的法身,我們不能用這個色來得到,也不能用這個身來得到,所以句中的我是指法身的真我,可以做主宰,於一切法得大自在,不是指我們色身的我,就是這個句子裏面的我,就是指法身的真我,我們所有的凡夫見到我們法身的話,最重要是心無所住,不要住有,也不要住無,有無既不住,亦不起有見,不起無見,如果你這個法身是有的,是錯的,你若說是沒有,也是錯的。

(未完待續)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