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加拿大豪邁開拓史】(05) 政體不亂動

作者:龐林

加拿大與人口476.2萬(2016 04統計)的愛爾蘭,國情民氣、疆域大小、鄰國關係、政治風險、國家發展前途都不同。小國家政體變動問題較小;領土較大國家,不能任意政體變動。

例如中國北洋實際是垮在政體權責不一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,府院相爭架空中央一線指揮權,第三國際趁虛而入至今災難未停;基礎禍首是宋教仁【臨時約法】。前後被梁啟超、孫文、岑春煊利用;曹錕(附和臨時約法選總統)、吳佩孚(盟粵向段造反)、張作霖(盟馮倒曹)上當附和,造成北洋亡朝。如果沒【臨時約法】,北洋不會垮,袁世凱不會命運多舛,而且北方疆域已被段取回;還有1919年11月外蒙回歸,不會再失。

政策制定及管理都應慎重,若要分析【臨時約法】禍害,必須還要檢討1917年9月孫文拿政府宣戰敵國資金造反,還要談論到1918年協約14國武裝干預俄紅朝。如果當時出兵主力是華,段政府向日借錢,徐樹錚監訓的邊防四個加強師6萬,若加上北方選4省各1萬,軍隊有10萬。當時東戰線,俄等於無政府狀態,日派7.2萬就占領遠東(大島陸相佔領計畫是出兵14.8萬)英派4萬、美7950(後增至1.3萬)、加拿大4192(在海參崴及配訓練警員)、捷克5萬;另外西戰線英法軍隊有13萬;而北洋還有華工40萬可支援(當時滯留在鄂木斯克和伊爾庫茨克之華工25萬,另赴歐參戰15萬),更有地利之便。時俄四派,克倫斯基、紅、白、保皇在內戰;中國獨立行動就能取回1858、1860失土。列寧當時也同意取消晚清不平等條約。

內戰初期,俄四派力量最強的是自稱「北俄羅斯總督」效忠克倫斯基的白軍將領Jewgeni Miller,還有尤登尼奇、鄧尼金(曾攻到近莫斯科)和弗蘭格爾,另外擁兵30萬白軍的高爾查克(高的兵力後交給季捷里赫斯及謝米諾夫,張宗昌的火車團白俄兵原是屬於季捷里赫斯)。協約國14國武裝,有中國出兵就可以干預成功,完成邱吉爾說的:「將初生的布爾什維克扼殺在搖籃裡。(原文:the infant Bolshevism should have been strangled in its cradle.)」世界會減少許多災難,二戰是反共軸心國要解散共產國際形成的。邱吉爾當時出兵前曾分析說:「歷史上所有暴政,布爾什維克暴政是最壞的,是最具破壞性和最卑劣的。」背景其他條件不變情況,世界會省掉韓戰、越戰、阿富汗戰爭,當然中國也會省掉國共內戰、大躍進、文革。

愛爾蘭公投廢參院

我們談愛爾蘭例子。如果是要談政治運作體制,加拿大與愛爾蘭原沒有國體制度比較的適用性,但有現成史料,拿來比較,也許可以增長將來若加拿大重新再度討論是否廢參議院,可以有更周密的考量審視多方面課題。

愛爾蘭總統是人民直選,並沒有實際行政權,任期七年;國會為兩院制,總理是由國會提名後,總統任命,通常由第一大黨黨魁或聯合政府首領擔任。憲法規定內閣人數不得超過15人,其中參議員不可超過2人。由於財困國庫吃緊舉行公投,決定是否支持政府提出廢除參議院的提案,讓國會成為單院制,廢除參院可為國庫一年省下兩千萬歐元。

愛爾蘭參院編制60席議員;參議員含總理任命11席、愛爾蘭大學畢業生選3席、都柏林大學畢業生選3席;議員選出農漁業職業團體11席、工會選11席、工商業選9席、公共行政及社會服務成員選7席、文教藝術界選5席。選民有台灣過去國大職業團體性質,參與人數很少,大的爭議是行業會隨時代結構變遷,例如科技走向、交通事業變化,哪些職業要有議席?各職業如何分配議席?無法訂出合理甄選標準。台灣過去國大職業團體性質之選票,被批評投機、利益輸送問題很多,已經淘汰這個職業團體性質之選票。

愛爾蘭總理肯尼政府提出廢除參院,曾先說明,歐盟有瑞典與丹麥已廢除參院,其民主政治運作都沒有任何負面影響;理由還說明除財困還有參院只是有權拖延眾院通過的法案(不能阻止下院法案施行.可拖延3個月.但已39年未用)權力很小,與英上議院相似。

還有節外問題,總理任命11席參議員,因此參院多數派與眾院多數派都是同為總理黨派,沒有制衡功能。反對廢參院有一派反對黨共和黨認為,一院制會導致權力過度集中,監督政府,參院有存在必要。當時,無黨籍的參議員凱莎琳沙邦說:「如果廢參通過,憲法會瓦解。」

另有主張參院產生方式要改革,但另外一派認為無法改革;重點在若改民選,參院與眾院則沒什麼區別,認為根本沒有既能民主而且客觀甄選人材辦法,總理無私心任用精英是最好辦法。

公投前民調顯示,62%贊成廢除參院。公投投票率39%(2013 10 04),有效票122萬6374張;51.7%反對,48.3%贊成;肯尼總理白忙一場。

Loading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