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加拿大豪邁開拓史】(12)馬恩肯定資

作者:龐林

1215年6月15日,英格蘭貴族主流在泰晤士河旁,請國王約翰簽署[大憲章],其中有條文規定:【1.國王獲得議會批准,才可徵新稅。2.未經法院判決,國王不准拘禁貴族、人民等。】這是改變世界統治秩序偉大起步;經過長時間的行政考驗,各國都依據它制定法律基礎。

約翰國王認為簽署是被迫,曾拒絕執行,未遂。約翰的9歲兒子接位,是為亨利三世(1216–1272在位)1227年成年自己執政;1258年曾企圖推翻大憲章,被貴族拿出約翰蓋王璽的承諾書原件加以否決。之後七名伯爵以亨利三世違反承諾,用[牛津條例]逼權力應交給由國王及貴族各提名12人,用委員會24人決策取代國王獨裁,領導政府;並且要求建立3年一屆的議院來監督下議院;衝突引發內戰。1264年亨利三世被俘,西蒙伯爵成為強人決策者;亨利形勢所逼,宣誓勉強接受牛津條例。亨利三世的長子愛德華王子組保王黨軍隊反撲;1265年伊夫舍姆戰役,西蒙陣亡;亨利三世復位。政爭持續,教宗Clement IV調停,雙方妥協。

英國具備儒家文化

李光耀曾說:「新加坡成功的關鍵,是英國統治者留下的法治制度,而不是什麼儒家文化。」但儒家文化很廣泛,若是指孔孟,則當是一種仁愛道德觀念,不是地理泛指,非洲也可以輸入儒家教育,誰輸入?目前來講,加拿大、美國、英法及歐洲都可以扮演某部分用教育關懷的角色;而台灣比大陸更夠格擔任孔夫子代言者;大陸領導人、學者,許多有文革犯行,是出獄假釋看管期,不夠格擔任孔夫子代言者。

一般以為,新加坡成功的特色是自律、守法、清潔、勤奮;英國統治者留下的法治制度是促成這些特質的重點。但英國政治文化也具備儒家文化數種底蘊內涵,尤其仁愛道德;例如,1965年7月13日英國就廢除死刑;例如,關心勞工委屈,有管道給勞工訴怨氣,主動開扇門,工會可以申請示威罷工;例如,反對暴力革命,英國[費邊社]以議會討論誘導調整共產黨暴力手段,改走文明議會改革。英國政府看到[三月革命],趕緊加強教育使人民懂得分辨。嚴格要講,英國政治文化是具備儒家文化底蘊內涵的。

馬克思與恩格思晚年著作說:【資產階級在不到一百年創造的生產力,已經比人類歷史全部生產力還要多。】這是對於英國政治一個肯定之結論;共產制度是無法達成的。

共產黨有個特色,都是等別人搞定,才出來攫奪,列寧七月奪克倫斯基民主政權,鄧小平改革開放代位取資本主義的成果,毛澤東等日本投降,奪蔣政權,都是如此;因此共產黨必須用強調鬥爭必要性遮淹自己缺乏智力競爭的年代,美國川普總統是指控中國竊取了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。

20世紀20年代起,中國會被第三國際輕易掛勾,是動亂使教育落後(二次革命、蔡鍔舉兵、民六孫北伐),人民不懂得分辨勤奮賺錢與鬥爭分贓之道德區別。第三國際用錢找到願意出賣靈魂的知識份子。因為暴動、抗爭列強,甚至類似二七鐵路罷工連番上演,造成外國資本家不敢來華設廠,人民就業機會越來越少,越來越窮;共產黨用鬥爭取富豪田財分給窮人,騙取無就業門路的佃農子弟加入紅軍。

華人佔許多的新加坡人,傳統處世多數承襲著華夏儒家文化,敬業樂群、勤勉工作。現在多數華人都知道「敬業樂群、勤勉工作」,這與30年前,未出國前的封閉陸胞,截然不同。30年前,陸胞是精於鬥爭的,但現在出國的已經有改善。筆者以為,現在只有北京政府在談要繼續鬥爭。

大革命的啟蒙思想來自盧梭(1712–1778);其革命理論是打破不平等,其《人類不平等起源基礎》著作說明:【當今流行的不平等現像是人類在求生存和進步過程,人為因素衍生的】;不公平會鼓勵人民革命,但共產革命後公平嗎?

私有財產制度是用法律保障勤奮工作的所得,有私有財產才是自由最重要的保障。[大憲章]理念使得世界能有保護人權法律,形成可靠軌道進入資本主義,遠洋走世貿進入新文明;大憲章精神就是[堅持公平與正義],是各國追求民主和自由的憲法基礎起源。

Loading...